張春玲
摘 要:課堂高效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要切實減輕學生負擔,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致力于構建高效課堂的研究。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老師們越來越認識到課堂教學不僅要有效,而且應該高效。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從初中高效課堂教學的實際環節出發,闡述了初中生物高效教學的實際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合作;預習;課堂教學
高效課堂的基本理念是:遵循“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促教,能學不教”的基本原則,以改進教與學的方式為宗旨,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創設“活動的課堂,開放的課堂”,讓學生從被動聽講走向教師引導下的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力爭實現“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興趣和愛好還給學生,把快樂和健康帶給學生”。創建以“三維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完成學習任務的新型教育模式。那么,我們該從哪些方面來構建初中生物高效課堂呢?
一、“問題指向,預習先行”模塊
問題導學將教材中重、難點知識轉化為不同的探究問題呈現給學生,要求在難度、內容和形式上分層,以適應不同的學生研讀,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拓展閱讀,體驗生活,挑戰文本,進而生成自己的問題。有了疑問,學生才能在課堂上尋找答案、生成知識、完成目標,為后續學習活動做好各種準備。
二、“呈現目標,互動探究”模塊
目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調節學生的學習行為,創設“自覺學”“自己學”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
目標定向后,學生心中有目標,努力有方向,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油然而生,學習的主動性會增強,學習的效率也會提高。教師心中有程序,活動有步驟,要求有標準,講評有重點,學生活動有安排,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鍛煉,有效克服了課堂的隨意性。
互動探究是指教師選擇具有探究價值的質疑問題,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為主體,以教師的指導或輔導為主導,師生共同合作完成學習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全員參與,面向全體學生,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分層指導,提倡大膽質疑,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探究氛圍,并對疑難問題及時調控、補救。學生明確探究任務,積極發表見解,交流合作。通過組內討論、師生討論,梳理思路,總結規律,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為交流展示做準備。
互動探究使教學過程由“教”變為“導”,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習慣,而且有利于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和諧統一,從而實現教學的高效化。
三、“交流展示,合作進取”模塊
交流展示應是課堂的核心環節。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舞臺,也是讓學生展示的平臺。展示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體會自學成功的愉悅,增強自學的信心和能力。展示要與學習目標相聯系,杜絕“無主題”展示。展示的方式有:
1.語言性展示。主要有提問式(即復習舊課的提問)、復述式(即預習內容的展示、學習新課收獲的展示)、演講式(即新內容學習過程中的展示)、講解式(即鞏固再現總結階段的展示)等。
2.文本性展示。解題答案、書寫水平等內容的展示,一般可以通過黑板、櫥窗、實物展示臺來實現。例如:“父母親有一個是雙眼皮,一個是單眼皮,會生出單眼皮的子女嗎?”學生通過在本子上畫出遺傳圖解,然后在展臺上將所有可能的情況展示,達到資源共享。
3.表演性展示。主要是對教材理解或為輔助教學而開發的小品、課本劇、對話等。
4.交互綜合式展示。如PK、競賽等。例如,在學習細菌、真菌、病毒與人類的關系時,可讓小組間進行正反兩方辯論競賽,雙方各執己見,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細菌、真菌、病毒對人類既有利又有害,辯證地看待事物。
在展示活動中,教師更多的是一名導演,要適時追問、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對課堂進行調控,確保課堂展示的正確方向和教育目標的實現。
四、“當堂訓練,反饋矯正”模塊
課內的“當堂訓練”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如果這一筆不點上,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可能還是“死”的,是“夾生飯”。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針對各層學生的目標要求和知識水平的差異,設計有梯度、有難易、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關注“弱勢群體”,要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對應用中發現的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反饋矯正,進行變式練習,以達到學習目標,并有效地遷移運用。
總之,創建活潑、民主、平等、生動的課堂氣氛,充分相信學生,解放學生,以健全學生人格、培養學習能力為目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只要教師本著回歸育人原點的堅守,讓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得到有機統一,我們就一定能構建出更多獨具風格特色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趙麗紅.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倡導探究學習理念[J].中學生物教學,2006(4).
[2]孫月梅.新課改下如何打造高中生物高效課堂[J].科教新時代,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