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
摘 要:課堂是教學的生命,課堂效率是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源泉,將生命注入源泉中,才會生機勃勃,學生才能快樂地學,老師才能快樂地教,設計與構建好每一堂課,受益的不僅是學生,更是教師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化學;化學教學;教學研究
2014年11月10日——11日,重慶市初中化學優質課大賽在北碚兼善中學舉行,我作為參賽選手有幸參加了此次活動,此次活動時間雖然短暫,通過自己賽課及觀摩,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為自己以后的教學重新定了位,對自己以往的教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如果我們的每一節課都能像這樣的優質課來講,學生將多么幸福,如何將每一堂常態課上出優質課的效果,本人談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課程的導入
現在的課程,情景引入已不為奇,但引入的是否為有效的情景,卻仍是很多課程設計的一個頭疼問題,本次賽課,幾乎每節課都是入場就抓住了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使課堂一下子輕松許多。
我的課堂,設計的是為同學帶去兩份禮物,貫穿始終,以第一份禮物,由雪碧汽水開課,同學們由熟悉的物質,再到此物質的性質學習的延伸,最后以第二份神秘禮物——滅火器(自制的二氧化碳滅火器),來結束全課,帶到一個小高潮,課程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兩江中學,以萌奇奇布娃娃的自述——請求在座的同學們幫它把衣服上的油脂,硫酸銅溶液,碘等污漬洗掉來開課,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最后通過一節課的學習,來完成萌奇奇的心愿,前后呼應,達到了有效引課的目的。
而49中,以火鍋開頭,提出涉及的物質——碳,然后開始淘寶之旅,整個課程,以旅行為情感線,CO的性質為知識,雙線交叉,環環緊扣,層層深入。
當然還有很多有獨特的引入,但從這幾節課的設計可以看出,課程的引入,做到了實效性,不再是為了引而引,而是需要引而引,引出知識線,貫穿始終。在常態課中,我們也應做到有效性,從而增大學生的知識的厚度,記憶的長度。
二、實驗的改進
新課標要求我們教有創新,學有所得。這次觀摩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實驗。幾乎我所聽的每一節課中都有實驗的改進,特別是燃燒與滅火和一氧化碳的淘寶之旅,還有我自己的二氧化碳的性質的實驗改進。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同場進行,充分體現了化學以實驗為基礎的理念。各位選手將化學實驗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其中還有創新實驗,比如,二氧化碳的性質:用到了廢礦泉水瓶、大集氣瓶、用鐵絲制的小勾、廢大礦泉水瓶制成的二氧化碳滅火器等。其中很多實驗裝置和儀器是學生平時生活中所見的,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化學的新奇和有趣,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還有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感受到了自己動手、合作實驗的樂趣。在此過程中不斷有學生發出驚訝聲和歡呼聲。我想這種場景在場的每一位老師都應該能深刻感受到化學實驗教學的魅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曾經有些老師的理念是,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背實驗。口頭的實驗講解,直接告訴學生實驗的現象和結論,無疑是枯燥的、死板的、空洞的。化學實驗不僅是一個現象、一個結論,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建議老師在平時的上課過程中還是多做實驗,勤做實驗。做和不做是不一樣的!
三、內容結構的科學性
深讀教材,與編者對話。此次賽課,很多課堂設計,打破傳統,但又不脫離教材,真正做到了高效性,從而又將學生的認識提高到另一個層面,不再是為應試而學,而是為學化學而學。本次賽課的設計及內容結構上,打破書中實驗順序,拓展學生思維,學習探究方法,將探究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使得課堂內容豐富,學生的參與度更高,增長了學生學習的硬度,即是記憶的長度,體驗的厚度。
四、亟待改進的地方
現在的老師,還有一部分,在課堂根本就體現不了新課標的理念,仍然是老式教學——填鴨式,啟發式也只是一個形式,而課堂上的所謂討論,也全然變得索然無味,從課堂設計上沒新意,學生無法從老師這學到思維方式、探究方法。
打破傳統教學方式,輸入新課標理念,將學生被動地接受轉變為主動的渴求,首要從課堂改變入手,講解要有針對性,老師批改作業馬虎,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清楚,導致課堂效率低;其次是作業的精,學生負擔太重,課下的作業太多,導致學生學習很累,導致學困生更多,更會導致許多學生抄作業。
“一堂課猶如剛剛出鍋的一盤菜,菜一上桌,香氣撲鼻,學生聞之,垂涎欲滴。然而老師卻置此于不顧,喋喋不休地講解,這盤菜的主料有哪些,分別富含怎樣的營養成分,輔料有哪些,如此等等。一節課的時間悄然流逝,這盤菜也漸漸地涼下來,香氣蕩然無存,學生胃口全無。最后在饑腸轆轆、有氣無力的‘老師休息或老師再見聲中下課。”課堂是教學的生命,課堂效率是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源泉,將生命注入源泉中,才會生機勃勃,學生才能快樂地學,老師才能快樂地教,設計與構建好每一堂課,受益的不僅是學生,更是教師的發展。讓我們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我們的課堂,就從每節常態課開始,從每個課堂細節開始。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