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摘 要:“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倡導“自主”學習方式的指導思想。所以,為了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也為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更為了確保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素質教育下,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積極地倡導“自主”學習方式,以確保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走進語文課堂,成為課堂中的一分子。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學習方式;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必修課,該階段的語文課程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進入高年級的學習做好基礎工作,并為學生基本語文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教師要積極地倡導“自主”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地走進課堂活動之中,成為活動的主體。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倡導“自主”學習方式進行論述,以期能夠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一、自主搜集資料
自主搜集資料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知識視野的有效活動之一。但是,在以往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總認為小學階段的學生自主能力較差,不具備自主搜集資料的能力,導致學生很少有機會自主進行學習。所以,在素質教育下,我們要相信學生,給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鼓勵學生在自主搜集資料中獲得更多信息。
例如,在教學《頤和園》時,為了讓學生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課文優美的語言,激發學生探究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也為了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知識寶庫,在本節課的授課之前,我鼓勵學生課下自主搜集有關“頤和園”的相關資料,比如:可以從電腦、其他資料、歷史教材等地方進行搜集,資料的內容不限、方向不限,只要和“頤和園”有關的資料都可以,并在本節課的導入環節說一說自己對頤和園的看法。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對學生資料搜集能力的提高、表達能力的培養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自主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能力是學生能力水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關鍵方面。所以,在素質教育下,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結合教材內容,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究,進而在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中心思想的過程中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我引導學生對相關的問題進行了思考探究,即:(1)為什么課文的開頭就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呢?其中“甲”是什么意思?(2)結合文本說一說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分別有什么特點?(3)文章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4)作者是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較的?目的是什么?……組織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探究,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而且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能確保課程目標的最大化實現。
三、自主對比閱讀
所謂的閱讀是指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的對話,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面。所以,我們可以借助對比閱讀模式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自主對比中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進而為學生自主對比閱讀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夜鶯的歌聲》時,我引導學生將《夜鶯的歌聲》和《小英雄雨來》這兩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比較兩個主人公的行為中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那么,我們應該組織學生從哪些方面進行對比呢?首先,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分析兩篇文本的中心思想;其次,引導學生對比兩篇文本的描寫手法;再次,對比閱讀兩個小主人公的形象特點等,以期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最后,我還引導學生閱讀了《王二小》《雞毛信》等文章,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豐富知識,提高閱讀能力,進而,也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
四、自主完成練習
練習是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平臺之一。所以,在素質教育下,我們要鼓勵學生自主完成練習,自主進行解答,目的就是要改變以往教師一講到底的模式,學生為了練習而練習的思想,進而促使學生做練習題的價值得以最大化地實現。
例如:雨是古代詩人筆下常見的景物,如“春潮帶雨晚來急”。請再寫出兩句含有“雨”的詩:_________。
在解答該類型的題目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說一說自己的答案,目的就是在豐富題目答案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積累一些詞句,進而提高學生的練習效率,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真正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價值,最終為學生健全地發展做好保障工作。
參考文獻:
蘇曉紅.小學語文教學中自主性課堂的建立[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