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昌波
摘 要:科學課的交流研討,是科學探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使交流研討能更加深入有效,不是流于形式、走走過場,就必須給學生充足的研討時間,有恰當的交流主題,儲備足夠的基礎知識,鼓勵生生交流和相互質疑,善于營造快樂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傾聽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交流研討;主題;質疑;氛圍
“研討”其意義為同伴之間一起交流探討,研討正好適合有共同經歷的人們智力上的需要。大家在一起把各自的思想談出來,就會有豐富內容。用語言表達出各種各樣的觀點,又會引起進一步思考。可是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筆者觀察發現,許多科學課學生在交流環節容易出問題,主要原因有:一是難以保證學生完全參與,部分學生對討論的問題興趣不大,思想游離于討論主題之外;二是難以使學生始終圍繞同一主題進行討論,如學生容易從討論地形地貌的特征轉變為討論旅游景點的見聞等;三是教師難以確定是否該對討論進行干預,學生討論到什么層次了,各組在討論中遇到什么困難,是否討論出結果,老師難以全面把控;四是學生的基礎知識不足或者對該主題理解不夠深入,在討論自己不熟悉的主題時大多是不愿意發言的;五是教師留給學生交流的時間太少,還未等學生思維拓展開來,又指令匆匆進入下一個環節或下課鈴聲響了。如何不讓交流研討流于形式,從而提高交流研討的效率?
一、給學生充足的研討時間
給足時間,是有效交流研討的基本保證。沒有足夠的時間交流,學生就無法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就無法充分交流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就沒有更多的思維火花的碰撞,同時學生成功感和積極性嚴重受挫。一些成功人士都善于有效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正如西方學者鮑爾說:“時間是教育王國的金錢,教育需要時間……教師用時間提供教學服務,學生用時間購買學習?!边@段話十分形象地說明時間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蘭本達教授上課經常用20分鐘給學生觀察,20分鐘用于研討交流。觀察一些成功的課,發現都留有足夠時間給學生交流,觀察學生在交流中的思維碰撞,思辨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或學到的知識,這樣的交流研討才具有價值。
二、選擇恰當的交流主題
選擇交流的主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以及理解該主題的能力。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是以直接經驗為主、間接經驗為輔的,在選擇主題時我們應該圍繞學生的生活、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或親身經歷的實驗過程,這樣學生才有較強的交流研討興趣。對于不感興趣的事情,學生難以進行持續研討。另外,交流的主題難度要適中,太簡單的問題沒有交流的必要,過難的問題學習交流不出結果。如,教學“日食和月食”內容時,教師在課前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對于日食的成因已經有所了解,于是,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展示日食過程的相關資料,構建學習情境,提出交流的主題:月球什么情況下會擋住太陽而發生日食?什么情況下發生的會是日全食,或是日偏食和日環食?后面的問題雖然教材中沒有提及到,但符合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能充分引導學生的思考和探究。
三、重視學生的知識基礎
學生在進行討論前需具備與該主題有聯系的相關基礎知識和基本經驗,要能自主地對已有認識進行分析推理,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觀點的形成離不開事實支撐,老師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基礎知識、觀察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動手進行實驗操作等方式來促進交流。教學“月相變化”內容時,老師可提前一個月指導學生觀察月相,并做好觀察記錄。學生在觀察中會發現許多教材上沒有講到的問題,比如:能觀察到月亮的時間是不同的,有時晚上六七點能看到,有時要等到深夜十二點之后才能看到。學生觀察這些自然現象,會萌發出許多的疑問與猜想,會對這些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才是他們討論的基礎。
四、鼓勵生生交流和相互質疑
課堂上敢于拋出自己的觀點,善于傾聽他人的想法,進而形成統一的認識,這才是思維的交流,課堂中的許多問題就是在交流中逐步解決的。在課堂交流中,人數不宜過多,三到四人最好。人越多組織越困難,學生發言機會就越少,學生的思維就容易分散。在集體匯報時,老師可引導學生多進行生生交流。原因是,師生交流時,學生多關注老師的評價,往往以老師的贊成或否定一錘定音,而且師生交流過程中學生參與面較小,往往是發言者與老師的思維碰撞,其他學生認真思考的不多。但是,在生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是在傾聽他人觀點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沒有對權威的顧忌,其他同學更敢于提出自己的不解,從而引發新的討論交流,這樣交流才更有價值,才是高效的。在教學“振動與聲音的關系”內容時,教師讓學生整理實驗記錄,并交流討論振動與聲音的關系,然后請小組學生上講臺匯報。同時提醒學生:你們同意發言者的觀點嗎?有什么證據可以證明這個觀點?你們有不同的意見嗎?這比由教師來總結實驗結論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
參考文獻:
[1]蘭本達.小學科學教育的“探究-研討”教學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1.
[2]韋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0.
[3]黃維.提高學生交流研討水平[J].科學課,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