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平
摘 要:讓學生在興趣中,積極、主動、活潑、快樂地探究新知,開發智力,發展思維,陶冶性情,提高自己。
關鍵詞:巧設導入;獎勵評價;創設情境;變換作業;快樂學習
著名學者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基礎和前提。”興趣是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內驅力之一,它會明顯提高人的活動效能。由于學生飽嘗歡樂,心情舒暢,當然就會使他們的學習興趣不斷發展,使認識逐漸深化。語文教學也不例外,語文教學是一個充滿趣味的過程,如果教師設法使學生愛上語文課,樂于學習,主動求知,教學效果一定會有明顯提高。如何讓語文課堂變得更有趣,讓學生喜歡語文,不妨嘗試以下幾點。
一、巧設導入,誘發探究性
引人入勝的開頭,能強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了特殊的認識傾向,即發生了興趣。為了讓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教師應巧妙設計課堂導入,變換多種形式。可以用音樂,也可以用圖片、電影、兒歌、古詩、談話、講故事、猜謎語、復習導入,這樣在極短的一兩分鐘,學生會急切想了解新知識的內容。如,在設計教學《火燒圓明園》導入時,我就先放電影,學生看后很快產生疑問,是誰燒毀祖國的古代建筑?是誰踐踏了祖國神圣的土地?是誰搶奪了祖國的文物?一連串的質疑,活躍在孩子們的思維中,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的情感;精心設計的導入達到了預期效果,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二、獎勵評價,調動好勝心
面對一個個天真爛漫的小學生,運用一些切實可行的獎勵辦法,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興趣。如,對一周作業按時完成,并且字寫得好的同學,可以獎勵一面印有“加油啦”的小紅旗,并且給小組也獎勵一面小旗,對能背下課文的同學獎勵一個印有勤勞的“小蜜蜂”圖章,對聽寫一百分的同學可以獎勵一個印有“豎起的大拇指”圖章,對默寫全對的同學可以獎一個印有“你真棒”字樣的圖章。對書寫和學習成績有進步的同學獎勵印有“繼續努力”字樣的圖章。一周一評價,誰的獎勵最多,哪個小組的小旗最多,這樣及時評價,培養了許多優秀生,并且培養了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奮進的集體精神。
三、創設情境,增強愉悅性
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學生的知識面在不斷拓寬,情境教學又是一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想方設法以教材為載體,有目的地創設各種情境,是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平時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
在表演中重現情境。課堂表演是低年級學生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方式,它可以為學生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學《一片樹葉》時,我先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知道了小白兔、小馬、小猴、小黃牛不同的行為過程,接著我讓幾個學生戴著各自的頭飾,表演了小牛栽樹,澆水,并給樹木寫保護樹木的警示牌,小馬、小猴、小羊摘一片樹葉的錯誤做法。通過課堂表演,增添了情趣,形象直觀地再現了課文內容,讓學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并使學生得到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新,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在游戲中增添趣味。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有效開展。游戲學習能讓學生忘記自己在學習,而恰恰在這種無意識或潛意識的忘我投入狀態中,學生記憶、領會或創造了大量知識。如在低年級學生字時,可以做摘蘋果的游戲,把生字寫在課件中的蘋果上,一個同學當小老師指,一個同學讀。讀對了,蘋果掉下來,讀不準,蘋果還掛在樹上,最后評比,誰摘得蘋果最多,誰就是勝利者。在教學中讓學生聯系課本知識做游戲,學生興趣高,參與度大,教學效果好。
四、變換作業,激發趣味性
面對學生頭疼、枯燥、無味、單一的家庭作業,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可以變換作業形式,縮短作業時間,巧妙安排,提高作業質量。如變單一的抄寫生字、詞語,可以改成畫文中描寫的景色,可以寫一首小詩,可以觀察廣告牌上的錯別字,可以和家人展開大討論,可以把學到的故事講給父母聽。可在網上查找與文章有關的文字資料、圖片,可以學唱一首歌,還可以編字謎等。如,在學完《讓我們蕩起雙槳》《歌唱二小放牛郎》后我安排學唱歌曲,學生趣味性很高,既強化了文本內容,又陶冶了學生的身心,達到了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有人說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如何讓“演員”在舞臺上盡展風采,我們每位“導演”應盡情運用智慧,拋灑我們的微笑,努力塑造我們的人格魅力,修煉我們的言行舉止,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讓自己的學生在求知的興趣中充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