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志
摘 要:重分數、輕課堂;重知識、輕能力。這是目前很多學校教學存在的弊端,導致教學質量低下。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賴于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創設不一樣的教學情境,優質的教學情境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創設;有效教學;質量提高
一、興趣導入,開門見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若一個學生在上課伊始便能進入狀態,那么,本節課他將收獲非凡。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導入的:出示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禮品盒,提問:你們想知道老師給你們帶來什么禮物嗎?(想)如果表現好的話,老師就把里面的禮物送給你,(好)這時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教師順勢提出,老師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愿意幫助老師解決嗎?(愿意)長方體(正方體)有( ?)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根據老師的難題,小組合作幫助老師解決吧!在誘惑與神秘的情況下,學生開始了小組討論學習。
二、情境創設,真實有效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在設計情境時,重點考慮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要緊密相連,時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米、分米、厘米》一課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本節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我是這樣設計的:教室中的黑板有多寬?飲水機有多高?窗戶有多高?老師身高是多少?圍繞這一系列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得出很多方法,有的與自己身高相比較,有的與1米的長度相比,還有的用直尺量,用步量,用米尺量等等,之后,教師組織學生研究,選擇最好的方案,進行實際測量,問題的解決恰恰是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是隨處可見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動腦思考的能力。
三、情境創設,自主提高
2011版新課標提出,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顯學生個性差異,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才能使數學學習更有效。如果教師不能提供有效教學情境,學生學起來會枯燥乏味,所以,我們要千方百計地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學生體驗到探索的樂趣。比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首先提出:什么是表面積?怎樣計算表面積呢?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廢舊圓柱形茶葉盒,提示學生動手操作展開,然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如何計算圓柱的表面積,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四、情境創設,把握好度
情境創設在一節課中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創設得越多越好,若在一堂課中,教師創設了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邊,一會兒忙那頭,只關注了活動的本身,沒有注重內容的學習,效果會適得其反。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來。
總之,只有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有效的、有針對性的、適度的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更高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更好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俞玲萍.創設有效情境 構建活力課堂[J].浙江教育科學,2006(04).
[2]駱效全.如何在課堂中創設自主性學習情境[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8(S1).
[3]李雪梅.數學情境創設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