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真產品,因為穆斯林宗教文化的特殊要求,除去對產品世俗意義上的質量要求外,還需要滿足其宗教文化方面的諸多要求。清真產品市場每年超過2萬億美元。雖然我國清真產業保持著每年10%的增長速度,但年交易量尚不足1000億美元,清真產品和穆斯林用品的認證成為阻礙我國清真產業發展的一大主因。本文論述了寧夏清真產品認證的必要性,現狀和發展趨勢。
關鍵詞:清真產品;認證;現狀
一、清真產品認證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消費者對所需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產品質量的監督與管理職能也更多的由市場和消費者來承擔,質量好的產品能贏得市場和消費者的青睞,反之,則被淘汰。在這種情況下,質量認證的意義何在呢?
根據ISO/IEC《標準化與有關活動的一般術語及其定義》,認證是第三方依據程序對產品、過程或服務符合規定的要求給予書面保證(合格證書)。質量認證是質量保證的一部分,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提示顧客選擇通過認證的產品和供應商,防止購買到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產品,從而起到保護消費者利益、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作用。第二,提高了供應方的質量信譽,對擴大銷售以及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供了優勢。第三,就整個市場而言,因為第三方提供了相關信息,節約了大量重復檢驗、審核等費用,減少了成本,提升了效率。
質量認證分為兩類,強制性認證和自愿性認證。強制性認證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利益和人身安全,依照法律法規實施的產品認證制度。如汽車、玩具等行業必須通過國家的3C認證,食品行業必須通過QS認證,沒有獲得指定認證機構頒發的認證證書,沒有按規定加施認證標準的產品不得進入市場。當產品不在強制性產品認證目錄內時,企業需要結合市場需求,自愿向認證機構提出認證申請。
對于清真產品而言,因為穆斯林宗教文化的特殊要求,除去對產品世俗意義上的質量要求(如需要通過ISO9000族質量標準要求)外,還需要滿足其宗教文化方面的諸多要求。非清真產品是無法進入相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而沒有進行清真認證的產品和企業,除市場準入困難外,還容易引起經濟糾紛和文化糾紛,甚至矛盾沖突。所以對于清真產品企業,想要進入全球穆斯林產品進出口行列,清真產品的認證是必須的,且是強制的。
二、清真產品認證的現狀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已超過15億,清真產品市場每年超過2萬億美元。雖然我國清真產業保持著每年10%的增長速度,但年交易量尚不足1000億美元,一方面反映出我國清真產業的整體競爭力還較弱,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清真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清真產品和穆斯林用品的認證成為阻礙我國清真產業發展的一大主因。目前中國國內主要認證機構有:民族宗教事務部門;中國伊斯蘭教協會體系,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清真經貿工作委員會,寧夏回族自治區清真食品國際認證中心等,除2009年頒布實施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清真食品認證通則》外,尚無統一的清真產品和穆斯林用品認證國家標準。與此同時,因為穆斯林國家眾多,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和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清真產品的標準也不相同,具體表現為認證機構較多、缺乏統一權威的認證機構。比如,各類國際清真食品認證機構有澳大利亞國際清真認證管理局,埃及標準化管理局,美國伊斯蘭食品和營養協會,伊斯蘭食品研究中心,馬來西亞清真產業發展局等。因為標準的不統一,使得清真產品和穆斯林用品企業在認證、生產及出口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例如沙特阿拉伯、阿富汗等國對女性著裝要求是只能露出雙眼甚至要用紗遮住眼睛,巴基斯坦和印度穆斯林女性則可露出面部,黎巴嫩女性甚至可以部分裸露身體。同樣,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國男性更多佩戴頭巾,而阿曼、中國等穆斯林男性戴白帽即可。在這種情況下,因為相關企業通過一兩個認證是可行的,但多方、多種認證帶來的成本、人才上的消耗就不是一般企業能夠達到或承受的了。同時,因為產品標準和要求不同,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調整產品設計、工藝流程、原材料等,甚至企業穆斯林員工的組成比例,其中的成本轉換、技能培訓、時間損耗也是企業難以高效生產的障礙。所以,統一權威的認證標準是寧夏乃至我國清真產品生產及出口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寧夏清真產品認證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以及向西開放的發展策略,使得中國和沿線穆斯林國家有了更多經濟發展和合作的空間。同時得益于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舉辦的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使得中國、寧夏和阿拉伯國家在經貿領域合作上有了更強有力的平臺,對我國清真產品參與國際化競爭以及在清真產品認證標準的統一上有了更多更好的合作溝通基礎。目前,寧夏清真食品國際貿易認證中心已于2009年掛牌并開展業務,是國內唯一一家通過國家認監委正式批準的清真食品認證機構,為我國清真產業標準化認證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同年,寧夏清真食品國際認證中心與馬來西亞、泰國簽訂清真食品標準互認協議,并與埃及、沙特、卡塔爾等六個國家和穆斯林地區簽訂清真食品互認對接協議,通過與這些國家簽訂互認協議,既可以加快我國清真產品標準化進程,也使得國內清真產品在出口和認證方面獲得巨大的便利和優勢。2013年,寧夏、陜西、遼寧、云南、甘肅、青海六省區,以地方標準形式正式實施了由寧夏清真產業標準化委員會匯總整理的《清真食品認證通則》聯盟標準。聯盟標準實現了國內清真食品認證標準的統一,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清真食品標準化和國際化水平。2015年,寧夏將清真食品標準互認的范圍擴大到15個國家的19個認證機構,初步完成了清真食品標準內外部的雙重統一,這意味著我國清真食品的準入范圍進一步擴大,必將為我國清真產業的發展開辟更廣闊的空間。
需要說明的是,寧夏在清真產品標準的制定和國際化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相比全球龐大的清真產品市場,寧夏僅僅在清真食品產業認證中取得了與十多個國家的互認協議,全球共計57個穆斯林國家,超過十億的穆斯林人口和數十萬億美元的清真產品市場要求我們繼續加快發展的步伐。首先,要進一步統一內部的認證標準,將現在的六省區互認范圍擴大至全國清真產業的統一標準。其次,繼續與國際認證接軌,與更多的國家或機構簽訂互認協議。第三,要積極制定除清真食品外,其他清真產品的標準并與國際相應標準接軌互通,真正為寧夏以至全國清真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蘇秦.現代質量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唐茂芝,王茂華.我國清真食品認證現狀和急需制定的標準[J].中國標準化,2013(6).
[3]田曉娟,馬燕.內陸開放型經濟背景下寧夏清真食品認證推廣SWOT分析[J].回族研究,2014(4).
[4]谷悅.我國清真產業認證體系需與國際市場對接[J].行業觀察,2015(12).
作者簡介:代乾(1987.11- ),男,寧夏青銅峽人,寧夏大學,助教,2010級工商管理碩士,研究方向: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