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剛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體會;生活情境;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0—0110—01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可見,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讓數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數學的魅力至關重要。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如何讓學生去觀察、讀懂生活中的數學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前、課后布置學生去觀察自己身邊的數學,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學生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
由于低年級學生剛接觸數學,教師就更要注意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以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學生快樂的事情。面對著低年級的小學生,教師提出的問題是:“要去春游了,你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學生們異口同聲:“到商店去買吃的!”于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購物方案設計開始了。學生們興趣盎然,紛紛設計著方案,計算著錢數。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著數學的價值和學習的樂趣。當春游購物方案設計在學生們激烈討論聲中落下帷幕時,教師簡單進行小結:“同學們,你們為春游購物設計了不同的方案。其實,大家說的、做的、算的都離不開兩個字,那就是‘數學”。學生們恍然大悟,原來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 創設生活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興趣也就越濃。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購物、按一定的比例設計平面圖等問題都發生在學生的身邊,并且充滿著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師要多創設教學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進入課堂,讓他們覺得所學習的內容是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是生活中急待解決的問題,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
比如,在教學“比較輕重”一課時,筆者變教材中小熊和小猴玩蹺蹺板的場景為本班學生玩蹺蹺板的紀實錄像。當學生看到自己和其他伙伴的身影時,個個表現得非常興奮,大聲叫著能看到的小朋友的名字。當看到又瘦又小的小明被架在蹺蹺板的一端,不管怎么用力也壓不起又胖又重的小飛時,學生頓時哈哈大笑起來。同時又有學生大聲說:“小明太輕了,根本壓不過小飛。”這一場場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
三、借助生活實際培養應用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為了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每一次新課學完后,筆者都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每一章節的知識學完以后,筆者會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一些類似的問題來解決,這樣的練習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之后,筆者讓學生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以及門窗、黑板的長和寬,然后利用所學的知識,測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積。在此過程中,學生搜索具體信息,并對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真實體驗,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消化。
總之,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教育現代化對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數學,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并理解數學知識,在數學知識的應用中鞏固所學知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