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美芳
【摘 要】小學語文新大綱規定:“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分文章七分讀。”這句話流傳至今,不難看出古人對讀的重視。它不僅在讀書的量上給出一定的指標,還深層次地強調了讀書方法的重要性。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提出十分明確的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新的語文教材重大改動之一在于強化誦讀,明確地增加了背誦的數量。由此可見,朗讀在整個語文活動中有著不容小覷的地位。朗讀訓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朗讀訓練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基本口頭表達技能,也可以培養學生掌握主動理解課文的學習方法,從而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因而抓好朗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語文課堂教學要以學生讀書為主,葉圣陶先生多次強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一項基本功,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朗讀有助于學生積累詞匯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從中受到品德教育、審美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內訓練;課內閱讀
一般地講,教師忽視朗讀訓練與指導,學生對朗讀表現出隨意性,很難練就好朗讀的基本功,會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這是由語文學科傳授知識與提高思想境界相統一的特點決定的。一篇文章,不論是事情的記敘、人物和情境的描寫,還是事物的介紹說明,觀點的闡述和議論,都直接或間接,直露或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對學生起思想導航和激勵作用,產生美感和豐富的想象,使學生不斷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這些在多數情況下是學生通過朗讀來實現的,如忽視朗讀就影響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和理解。不重視朗讀,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讀,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積極心理狀態下去學習語文基礎知識,去感受課文的藝術感染力。在學生朗讀過程中,如果沒有教師意識滲透和恰當點撥,同樣會影響學生思想的升華。目前,教師把精力過多的放到了分析講解訓練上,而與培養能力密切相關的朗讀訓練常常被忽略。近年來許多教師片面追求花樣的教學模式,置朗讀于不顧,語文教學陷入了重講輕讀的境界。
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愛讀書
小學生的個性與年齡各不相同,就會出現各有偏好的現象,小學低年級學生都愛看童話故事,對猜謎、科技、名人傳奇、歇后語、寓言等書極少問津。魯迅先生說:“讀書正如蜜蜂采蜜,倘若只叮在一處,所得就有限。”只有激發孩子讀書的欲望,激發學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學生的心智。
1.以身示范法
古語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每次的朗讀中,老師可和學生一起讀書、記筆記;在每次的讀書展示周中,老師可和學生一起撰寫讀后感,共編閱讀小報,以師道的示范作用帶動孩子,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愛上語文朗讀。
2.賞識激趣法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為了使學生保持讀書的熱度,在閱讀教學的開展中,老師要以賞識的眼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閱讀,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的某一做法進行激勵、表揚、喝彩,以此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熱愛讀書。
二、重視范讀課文
要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教師的示范朗讀非常重要。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也不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要順應這一規律,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憶法、音像法、看圖法、創設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實用的是示范法。所謂“示范法”,可以由教師范讀,也可以用多媒體代替教師范讀,還可以讓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以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情感,使語言文字變為鮮明的形象或場景,使學生雖在教室之中卻有身臨其境之感,與教師、與作者、與書中人物產生共鳴。
通過這樣的教學,孩子們受到的教育會十分深刻。教師如果經常正確地、動之以情地范讀,就會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斷提高讀書興趣。曾聽過一節公開課《丑小鴨》,當教者聲情并茂地讀到丑小鴨一系列凄遭遇時,學生都為之動容,有的緊皺眉頭,有的屏住呼吸,有的則為之落淚。直到執教老師把課文讀完了,學生才長長地吸了一口氣,對著老師微笑,學生的這種感受是對老師范讀的最好肯定。當教師問及誰想向老師挑戰時,學生都表現出躍躍欲試的急切心情,讀書的興趣大大提高。
三、為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
學生喜歡讀書,就會讀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書的世界里,和書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反之,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將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起來后,除了教材外,還要適時地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書,讓學生有好書可讀。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推薦的讀物要與學生的年齡和生活密切相關,這樣文章的語言很容易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建立聯系。當學生讀這類文章時,會感到十分親切,因為學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起來沒有多大困難。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經驗積累能幫助學生找到更準確的表達語言,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當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活動或不良思維傾向時,可通過相關的書籍對其進行思想教育,適時選擇動人的篇章讓學生閱讀,學生會熱情高漲。當一篇文章能使閱讀者全身投入其中時,文章對人的影響將會是持久而深遠的,不僅內容可能終生難忘,相關語言也可能永遠難忘。
推薦的作品要與學生的心靈世界息息相通。小學生愛幻想,這就決定了他們愛讀這類故事,童話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的人物是虛構的,環境是假設的,情節、事件也不是現實生活中實有的,但寄托了孩子們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們內心的精神追求,因此,童話故事對孩子們來說具有很大的魅力。
四、教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所謂朗讀習慣,是指有意識朗讀的習慣,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不泛泛而讀,而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注意練習,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教學中可要求學生從時間上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即每天早讀、晚上臨睡前讀一篇文章,從而有意識地提高朗讀能力;還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朗讀課文,自始至終從正確、流利、有感情三個方面要求自己。
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明確一個要求,朗讀時要明確想通過朗讀訓練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只有明確訓練目標,才能有的放矢地訓練朗讀。②找出一個缺點,即找出自己在朗讀時發現或別人指出的缺點,如朗讀的語氣、停頓不合規范,某句朗讀感情不對等。③找出閃光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自己感覺自己哪些方面有所進步。這樣日積月累,朗讀水平自然會提高。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朗讀的訓練要讓學生按這三點要求,在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時,也要按這三點要求,讓學生互相讀評,從而讀的人有目標,聽的人有任務,評起來有尺度。只要持之以恒,學生就能熟練地掌握朗讀技巧,自然地養成朗讀的良好習慣,提高朗讀能力。
語文教師及時向學生推薦有益的讀物,體驗學生閱讀的甘苦,找到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話題,才能充實自己的課堂。愿我們的語文教學永遠充滿生命,讓閱讀教學充滿語文課堂,愿這種濃郁的書香引領學生踏上與書為伴的人生之路,遨游知識的海洋。總之,老師要注重引導,幫助兒童喜歡或合適的朗讀訓練,努力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與興趣,最終打敗這只語文學習的攔路虎,搬掉這塊:“拌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