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夢菲
摘 要 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是順應社會發展需要,農村小學英語也是英語教學的一部分。本文根據查閱農村小學英語的相關資料,結合農村教育實際,總結農村小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政策。
關鍵詞 小學英語 教育公平 學習動機 課程培訓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38-02
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的文件明確規定:“自2001年秋開始在全國的大中小城市的小學和縣城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次年秋季,鄉鎮所在地中心小學逐步開設英語課程。一般以三年級為小學英語課程的起始開設年級,各地可根據自身情況上下浮動。”這些相關文件的頒布,為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的外在支持和執行依據。
“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實行教育資源配置時所依據的符合教育規律的原則規范,為了不讓廣大農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關注農村的基礎教育顯得尤為迫切,我作為小學英語教師,通過對小學教育的相關信息收集,進行分析,思考,梳理,提出了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相關對策。
一、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1.師資相對缺乏、培訓機會少,流動性大
師資是農村小學開設英語課程面臨的最大問題。農村學校教師教齡層次不齊,很多年輕教師是通過國家“三支一扶”政策中“支教”考試進入學校。很多教師都將農村學校當做就業緩存。沒編制的教師謀取正式編制,而有編制的教師則想方設法調回城鎮。
有些農村教師本身不是英語專業的,英語專業水平低,發音不標準,句子語法不當等。大部分教師使用慣有的教學模式,聽單詞,講句型,分析語法,朗讀課文,教學方法陳舊落后。而年老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學歷低。并且由于長期一線教學,卻甚少有機會進修,無論是小學英語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專業知識上都漸漸落后僵化。教師待遇(工資、津補貼、住房、培訓、晉升等方面)以及生存環境的差異,導致優秀教師從農村地區向城鎮或其他經濟環境優越的地方流動,向條件更好、收入更高的學校流動,福利待遇更多樣的民辦學校流動。
2.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學習方法不當
剛起步學習英語的學生,對于一門全新的語言學習會十分投入。但是由于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枯燥,周圍又缺乏鍛煉英語的氛圍。很多學生都沒能掌握合理正確的英語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方法都是死記硬背,有的甚至使用漢語標注,生硬的記住讀音。這樣下去不但使得教學無法實現預期效果,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會伴著時間的推移和難度的提升而逐漸下降。
3.學校教學設備、考核標準單一
在大城市,孩子們從小就開始學習英語,很多條件較好的學校都配有用于英語教學的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師資力量也比較雄厚。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孩子們打下了良好的英語基礎。而農村小學缺乏教學中使用的必需工具或設備。沒有學校有語音室,語音聽說設備也十分缺乏。
教育部在《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中曾明確指出:“小學英語教學的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三、四年級的期末或學年評價基本不采用書面測試方式,應采用與平時教學活動相近的方式進行,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英語教學活動所表現的興趣、態度和交流能力為主要依據。”而小學生的學業評價一般采用考試的方式。
二、改善農村小學英語教學對策
1.搞好師資隊伍建設
科學制定農村教師編制,消除城鄉教師編制上的差異性,編制統一化;化解城鄉教師學生的反比現狀;實現教師資源合理配置。形成雙向教師交流機制。城區骨干教師下鄉服務,農村教師進城學習。切實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吸引和留住農村優秀教師。在職稱評定等方面,制定和完善向農村教師傾斜的優惠政策,落實績效工資。建農村教師公寓,改善生活狀態,減輕生活壓力。完善農村教師津貼補貼,在偏遠農村設立教師津貼補助點。不但可以吸引新教師到偏遠農村從教,而且還能減輕從教的老教師的生活壓力。
通過在崗培訓、開設假期培訓班、相關函授課程、聽專家講座和開展聯合教研活動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2.加大硬件,軟件投入,強化學生學習動機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應重視直觀性,因此,相關場景很重要。而教學設備陳舊落后,是阻礙小學英語教學提高質量最大障礙之一。小學使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引起兒童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比如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觀看英語動畫片,在歡樂地氛圍中,分析其中人物的對話情境。提醒兒童關注的零食、日化用品、電器等使用說明上的英文,讓他們認識到英語的普遍存在性,消除學生對外語的陌生感。結合多媒體的教學又可以降低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要求,在某種程度上緩解英語教師不夠專業或缺乏的現狀。
3.行政部門的參與及管理
對策再多,沒有執行和監管,對于改善農村教育,也是空話。因此相關教育部門的關注扶持就尤為重要。因為相關教育管理部門掌握著制定外語教育方面具體政策的權利。如教師資源配置、教育經費的調撥、總學時數、起始年級、甚至語種選擇都取決于此。所以,希望小學英語教學能得到有關部門的相關領導的真正重視,將行動落實到實處。及時了解教學情況,經常給予指導鼓勵,并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而不是擺著空架子,眼高手低,只喊不做。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