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英
摘要:音樂能夠表達人類豐富的情緒、情感,能夠表達人心里最內在的東西,跟心理學中的潛意識非常接近,音樂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治療功能。音樂治療經過國內外幾十年的研究發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體系。作為一個音樂教師,在學了心理學之后,思考如何讓心理學促進我們的音樂教學,讓音樂治療在常規的音樂教學中為學生服務,筆者進行了一些嘗試。本文介紹了中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和音樂治療的歷史及一些教學初探。作為一線的音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關鍵。運用音樂的心理治療促進常規教學,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充分實現學生的潛力,完善學生的人格,最終讓孩子們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
關鍵詞:音樂教學 音樂治療 心理學
音樂能夠表達人類豐富的情緒、情感,能夠表達人心里最內在的東西,它跟心理學中的潛意識非常接近。音樂是每個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它不僅僅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和喚起人的感情,同時還伴隨著強烈的美感體驗,即使最悲傷的音樂也是最美的音樂,這些音樂作品能帶給人不同的的感受,我們每個人欣賞音樂的美、感受、體驗和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情緒、情感,這是我們知道的音樂的常見功能,音樂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音樂的治療功能,而且音樂的心理治療能夠讓學生在美的體驗過程中完成成長和治愈過程。
筆者是一名音樂教師,從事中學音樂教學工作已經有二十多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心理學,開始系統學習,現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音樂治療師,就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能不能讓心理學促進我們的音樂教學,讓學生更好的喜歡上音樂、愛上音樂。后來在筆者的音樂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新的教學嘗試,學生對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感到好奇和新鮮,因為他們渴望有人更懂他們,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和積極。
現代社會是一個復雜矛盾的社會,它能夠帶給我們豐裕的物質享受,也帶來了壓力、競爭。作為一個現代人,是幸運還是不幸呢?也許有人會說,回顧歷史,我們是生活在幸運的時代,還有人會說,展望未來,我們是生活在“壓力山大”的時代,因為今天的人們就有幸運與不幸的這種矛盾糾結的心態。
國家教育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把提高全體學生心理素質,預防和解決學生心理行為問題提到很重要的位置。學生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學校和家長們的重視。近年來,眾多的中學生事件不斷引發學校和家長對中學生教育的爭論和指責,也讓我們對如何教育中學生多了一些擔憂和困擾。中學階段是一個人的青少年時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處于人生的關鍵而又特殊的時期。這一時期的突出特點是生理的蓬勃成長、急劇變化,特別青少年的外形變化、機能增強和性成熟都處于的“三大劇變”中。生理的變化也就會引起相應的心理變化,他們的身心劇變,集中體現了這個階段的過渡性、閉鎖性、社會性和動蕩性的特點。青少年具有較好的創新意識、批判精神以及平等意識和法律意識等優點。但也存在學而無樂、情感冷漠、還欠缺獨立生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弱、與父母溝通不暢等問題。
中學生的內心世界是一個復雜的、豐富的、動蕩的、變化的世界,是最需要老師和家長理解和幫助的時期,青少年需要所有關心他們成長的人真誠的引導。只有了解中學生的這些特殊的心理矛盾和具體的行為表現,社會、家庭、學校才能予以有效的幫助,青少年才能進行積極的調整、控制、發展自己,主動驅散心靈的迷霧,走出心靈的陰霾,撥正生活之舟的航向,奠定前進的基石,獲得心理健康。
作為中學音樂教師,我們在教學中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讓藝術去影響學生,讓音樂為學生服務。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也提到:“通過音樂教學調節學生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我們的教育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業進步,而且還要關心他們心理和人格的健全發展,讓學生得到主動探索、健康的發展。
在古代,人們頭腦中的音樂和治病就是一回事。在史前時代,人們相信音樂的力量可以影響精神和軀體的健康,他們相信音樂通常與超自然的力量是相聯系的,他們常用降神儀式或歌舞活動為病人提供精神和情緒的支持。隨著文明的發展,埃及的長老醫生喜歡把音樂作為心靈的藥物,他們通常把歌曲治療作為醫學活動的一部分。在文藝復興時期,音樂不僅僅被用來治療抑郁、一些絕望和瘋狂,而且被醫生描述為預防的藥物,并指定特定的音樂來作為加強情緒健康的一個有力的工具。
現代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音樂藝術是可以促進個體心理平衡,防治心理疾病,能消除精神上的不良體驗,使人獲得放松、修身養性的健身活動。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大部分動機來源于潛意識,生活中的痛苦經驗被壓抑在潛意識層,在意識層面表現出無法忍受的焦慮,而音樂活動過程也是潛意識流露出來的一種過程,教師可以通過音樂活動掌握學生的潛意識,并進而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音樂治療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最早建立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從音樂治療作為一門科學誕生的那一天起,從事音樂工作和心理治療研究的人士就不斷的思考著怎樣去發展和更新。音樂治療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集音樂、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交叉學科,是實用的治療科學,在音樂的作用和傳統的藝術欣賞及審美領域之外的應用和發展。在美國,音樂治療最早在精神障礙領域中應用廣泛,作為一門獨立而完整的學科得到很好的發展。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音樂治療在其他心理治療領域的發展異常迅速,應用變得更加廣泛,更多的用于正常人調整心理健康。
我國音樂治療發展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音樂治療學的創始人主要有張鴻懿和高天。張鴻懿是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研究中心主任、世界音樂治療聯合會理事,著名音樂治療學家,現任中國音樂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治療學會副理事長;高天是1986年赴美國留學,在費城Temple大學攻讀音樂治療學,是我國第一個赴海外學習音樂治療的留學生,師從前美國音樂治療協會主席、世界音樂治療聯合會主席Maranto博士,獲音樂治療學碩士,畢業后任賓夕法尼亞州立醫院音樂治療師,1997年回國,在中央音樂學院創立了我國第一所專門的音樂治療研究機構——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研究中心,并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1999年開設了我國第一家專門的音樂治療機構——“高天音樂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提供臨床心理治療服務,并在中央音樂學院開設本科和研究生的音樂治療課程。
音樂治療對正常學生的作用有多元智能開發、注意力訓練、提高學習效率、增強社交能力、記憶力訓練、青少年行為矯正、激勵、改善睡眠等。在教學當中,把音樂治療加進我們的常規教學、團體輔導和個案咨詢中,利用音樂豐富的教學手段來調節學生的心態和情緒,使他們逐漸建立自信,有愉悅的感覺,讓學生能夠通過音樂的表達來釋放個體被壓抑的情緒情感,緩解學習壓力,考試焦慮,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減輕疲勞,以幫助學生們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
音樂是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現對象,音樂的美帶給我們的心理影響也是其它學科所難于短期做到的,因此,音樂教學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運用我們的學科特點,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地應付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
到目前為止,音樂治療在外省的一些學校已經有所發展,在貴州還屬于剛起步,我們學校的老師嘗試開始做系統研究,研究音樂治療在高中心理輔導中的應用,這是一個創新的研究,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更準確地把握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使學生能夠更健康地向前發展,建立正確的人生理想與信念。
現在很多人一聽到“音樂心理治療”馬上想到,就是用音樂來讓人放松,以為音樂治療等同于音樂放松,這個看法雖然是誤解,但也說明了利用音樂來使人們的精神和生理的放松是一種常見的方法,也是音樂的一項重要的功能,音樂可以緩解人的緊張情緒,促進機體的放松,這也稱為音樂生物反饋治療。
在筆者的教學中常用的音樂治療技術有:音樂漸進式放松法、音樂想象治療、音樂討論。用音樂漸進式放松法讓學生緩解考試焦慮和學習壓力;學生在意識轉換狀態下進行音樂想象治療讓,發現自己潛意識的所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當學生在聽音樂時能夠更為自然且自發的進入自己的潛意識或深層情感世界,創造性地解決自己的問題。指導性音樂想象屬于積極資源取向的音樂治療方法,對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成長起了直接的積極作用。用音樂討論技術讓學生充分的了解自己為什么有這樣的愛好,為今后自己的發展做個人的初步規劃。因為當一個人喜歡一段音樂或一首歌曲的時候,可以說這段音樂或歌曲一定與這個人的人格結構的某一部分、潛意識活動或者深層次的情感發生了共鳴,它能促進對自我人格的了解和探索,促進對自我深層次情感的體驗,探索內部情感和需要的矛盾,促進內部矛盾的解決和人格的改善。在課堂上,給學生聽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他們的心跳、脈搏都會變得緩慢和協調,情緒也變得緩慢;給學生聽莫扎特的《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學生明顯安靜了,而學生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他們的推理能力會有所提高;聽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學生對理解、閱讀、數學、運動等多元智能都有幫助和提高,莫扎特的音樂每20秒到30秒之間有一個循環,和大腦的節律非常符合。
筆者作為一線的音樂教師,是基礎教育改革中具體的執行者,我們和學生的接觸很直接,對學生的影響也很關鍵,作為一名有音樂和心理學知識結構的音樂老師,運用音樂教學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研究音樂治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為我們的音樂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為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筆者希望看到學生有更美好的未來,能夠看到他們在愉悅的音樂陪伴中生活是筆者的工作目標,讓音樂伴隨著他們成長,看到他們積極樂觀地生活是我們最大的希望,讓音樂治療侵透到我們的音樂教學里,一定能夠在孩子們的心里開出一朵美麗而善良的心靈之花。
參考文獻:
[1]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
[2]高天.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3]趙建新.成長的青春——中學生心理教育指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