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婷
[摘要]對日語學習者而言,運用日語進行成功的交際,從而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目標。而要實現成功的交際,理解日語的禮貌原則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本論文從禮貌原則這個角度分析日語學習者的學習難點,并且探討日語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有利于提高日語學習者的異文化交流的能力。
[關鍵詞]禮貌原則;積極面子;消極面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5-0126-02
對日語學習者而言,“如何進行成功的交際,如何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而成功的交際包括了兩個基本因素:其一、對話內容能夠讓會話參與者感到舒服;其二、雙方都達到了溝通的目的。滿足這兩個因素不僅需要使用正確的語法,考慮什么場合說什么話,還需要考慮到異國文化的禮儀差異,具備一定的交際能力。北尾指出,禮貌原則作為一個言語策略,有利于促進交際的成功,也有利于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本論文從日語的禮貌原則分析中國人日語學習者的學習難點,探討應該如何進行禮貌的交流,并且提出日語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日語的禮貌原則
許多日語學習者認為:語法正確并且使用敬語就是成功運用了禮貌原則。其實這個想法是片面的。禮貌不能和敬語和語法畫上等號,很多會話場合即使不使用敬語也能夠達到禮貌的溝通,反之,如果沒有遵循禮貌原則,即使使用了敬語也會造成聽話者產生不舒服的感受。那么究竟何為禮貌原則?先行研究中,布朗和列文森關于禮貌原則的定義是:人類在社會生活都有會關系到與其他人的人際關系和公共自我形象,這就是“面子”。“面子”有兩種:一個是積極的面子,另一個是消極的面子。積極面子是希望別人接納、希望被對方喜歡;消極面子是指不希望自己的行為受別人的干涉或者阻礙。下面我們通過在日語教學中常常出現的典型例子分別對禮貌原則的“消極面子”和“積極面子”進行分析。
首先、是消極的面子。消極面子是指不希望別人把想法強加于自己,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干涉。比如:在畢業晚宴上,學生對自己的老師說:(老師,你想吃壽司嗎?)在這句話中,這位學生對老師用的是敬語,表面上看是非常尊敬的表達方式,然而這種表達方式卻會讓老師感覺不自在、這句話有兩個常見的誤區:首先、日語的表示想做某件事情,日本人一般不直接詢問別人想做什么,他們認為別人的想法是別人的事情,外人不應該進行干涉。老師在學生的這句話中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受到干涉而不自在。再者、漢語意思是“你”,漢語中用“你”并沒有不尊敬的意思,然而對日本人而言涉及了對方的圈子,如果對別人的圈子進行干涉,就是違法了禮貌的原則。這時候禮貌的表達方式應該是:(老師,請享用壽司)。這樣既不會干涉到對方的行為,又可以禮貌地傳達說話人的意思,從而實現成功的交際。日本人認為內外有別,所以在交際時喜歡保持安全的距離,不希望別人干涉自己的行為的同時也尊重對方的隱私。這一點體現了布朗和列文森所說的“消極的面子”。
其次、是積極的面子。積極面子是希望得到對方的贊同、希望對方喜愛、希望受到對方的尊敬。在日語教學中,中日兩國語言的差異較大的“依賴表現”是中國人學習的難點之一。“依賴”是指拜托別人做某事。日語的“依賴表現”可以分為直接依賴和間接依賴兩種。和田(2008)指出,日本人在拜托別人時,比起“直接依賴”,更加傾向于使用“間接依賴”。因為間接依賴更加容易讓聽話者接受,容易得到聽話者的贊同,而且不損害聽話者的面子。
例如日語教學中出現這樣的會話場景:小孩正在房間里面睡覺,隔壁的音響非常大聲,孩子的媽媽到隔壁去敲門,拜托鄰居把音響的音量關小一點。如果是直接依賴“可不可以麻煩您把音量關小一點?”。如果是間接依賴就是:“不好意思,我的小孩正在睡覺…”后者的間接依賴比前者的直接依賴更加禮貌。因為他遵循了日本人的禮貌原則,希望聽話者能夠接受,盡量不去損害對方的面子。和直接提出自己的要求相比,日本人更加傾向于采用一種間接的方式來委婉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達到交際的目的,又顧全了對方的面子。然而根據調查顯示,接近20%的中國人日語學習者在拜托別人時趨向于使用直接依賴表現。由于母語的差別,中國人學習日語會收到母語的干擾。
二、中國人日語學習者的學習難點
無論在教學還是學習中,如果不注重中日兩國的禮貌原則差異,學生容易受母語的干擾生搬硬套語法規則,對詞匯進行機械記憶,甚至給日語學習帶來阻礙。而中日禮貌原則差異較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表達方式:
其一、前置表現。前置表現是指進入正題時,先對事情進行預告或者鋪墊,是為了達到成功的交際而采用的一種語言策略。前置表現的功能主要是:一、展示說話人對聽話人的考慮,顧及聽話人的面子,使用前置表現的歉意求得對方的同意。前置表現的“鋪墊”作用,可以減少唐突。二、在需要反駁的場合,使用前置表現緩和對話給聽話人帶來的不愉快感。從布朗和列文森的觀點分析,使用前置表現,目的是盡量把對聽話人的消極面子的損害度減少到最低。比如:(如果可以的話)、(可不可以麻煩你幫我做個調查?)。這句話是日本人用于請求對方幫忙做調查的例子,句中出現了兩個前置表現,(可能是很勉強的要求)是把對聽話人消極面子的損害度減少到最低,(如果可以的話)緩和聽話人和自己合作的心理壓力,經過兩次鋪墊以后才進入正題。而中國人日語學習者容受母語的影響不使用前置表現直接進入正題,容易讓日本人覺得唐突或者不夠禮貌。
其二、依賴表現中的禮貌因素。上述例子中的(可不可以麻煩你幫我做個調查?)。在這句話中的是敬語,表示對被調查者的尊敬。也是授受動詞,表示說話人可以積極地接受聽話者的決定,希望得到對方的認可,是“積極面子”的體現。是否定的意思,暗示說話人已經做出被聽話人拒絕的準備,讓對話委婉化,是推量形起了緩和語氣的效果,是疑問詞,把決定權給對方,讓對方有拒絕的空間,更加容易接受。這句簡單的依賴表現中出現了五個禮貌因素:敬語、授受動詞、否定、推量、疑問。通過這些因素達到更加禮貌的依賴方式。這些禮貌因素都是為了能夠讓會話的語氣更加委婉,讓對方聽起來舒服,希望得到對方的肯定,體現了禮貌原則中的“積極面子”。因此,對于中國人日語學習者而言,理解這些日語中特有的禮貌因素也是至關重要的。endprint
其三、涉及“恩惠”的授受表現。根據本尼迪克特的理論分析:對日本人而言,“恩”是一種義務,一旦一個人受到別人的恩惠,這種恩惠是必須償還的債務,要想方設法進行報答。而日語的授受表現正體現了這個“恩惠”意識。“授”是指給予,“受”是指接受和得到,在漢語中,無論是我給別人(給予),還是別人給我(接受或得到),都只用一個“給”字,然而日語卻不一樣,給予和得到使用的是不一樣的動詞,對中國人日語學習者而言,由于漢語中無對應的“授受表現”,所以授受表現的學習是一個難點。比如:(老師,這個禮物給您)。這里的(給)是敬語,這句話在語法上看似無誤,然而卻是違反了禮貌原則的表達方式。日本人認為“給”這一個動作本身就含有“給他人施加恩惠”、“高高在上”、“把自己的意識強加于人”的意思。作為老師不希望學生把恩惠強加于自己,也不喜歡自己的行為受到干涉,違反了禮貌原則中的“消極的面子”。所以對老師施加恩惠,是不禮貌的表現。
由此可見,能夠正確地使用語法,能夠使用敬語,并不代表著就能夠達到成功的交際。語法和敬語的學習應該是在理解中日禮貌原則差異的基礎上進行的。
三、日語禮貌原則的教學啟示
山岡·牧原·小野指出,日語教育根據學習者的能力不同可以分為:初級、中級、高級。初級階段的日語教學重點主要以狹義的語法為中心,中級階段則注重于初級所學的語法的運用以及組合,而高級階段主要是中級階段所學的語法的運用以及高級詞匯的學習。因此、中級階段開始就注重語言運用的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往往現在的日語教學更加偏向與日語能力考試的應試教學,忽略了中日禮貌原則的差異(如:上文所提及的前置表現、依賴表現以及涉及“恩惠”的授受表現等),導致學習者因為母語的干擾而無法順利地進行禮貌地表達。
在日語教學中,我們應該從日語的禮貌原則得到啟發:對于學習者而言,日語的學習不應該只停留在語法層面上,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多看看日本思想文化方面的書籍,幫助理解語言背后所隱含的潛在意識表現,那樣有利于學習者掌握更加地道的日語,減少不同異國文化背景下“禮貌原則”不同而產生的沖突。而對于日語教師而言,建議在日語中級和高級課程中設置語言應用的相關課程,或者在傳統的語法課堂中設置語言運用的欄目,幫助學習者加深理解語法所蘊含的日本意識,促進學習者理解中日禮貌原則的差異,并且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改善教學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