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設計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學過程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對思維活動過程的展開,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
【關鍵詞】學生為主體;教學設計
作為一線教師,每天從事著課堂教學實踐,但如果沒有研究的意識,就會對一些有價值的研究題材“視而不見”,上課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重復工作。俗話說“小處大文章,細節定成敗”,只要我們能夠細心的收集平時教學過程中的案例,時不時的進行分析和總結,就能發現平時難以發現的優點和不足,就能將課堂中鮮活的“案例資源”加以挖掘放大,從而捕捉到有價值的研究的問題。
下面筆者就自己平時教學過程中的兩個實際案例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在一次上完“安全用電”課后,有一位學生對測電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問了我這么一個問題——如果穿著絕緣靴與地面絕緣后能否使用測電筆來辨別火線?
筆者當時也沒有細想,只是帶了一句話,你不妨去做做實驗。恰巧這個學生的家長是大學工科老師,于是她回家就問父親,她的父親也不大清楚,就帶她來到了實驗室,穿上絕緣靴做了這個實驗,結果發現穿上絕緣靴用測電筆接觸火線氖管是發光的。第二天學生將結果告訴了我。她和他的父親交流過以后,覺得可能與交流電有關,但是卻沒有什么時間繼續探究下去。但筆者意識到這是個很好的研究案例,可以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于是將這個現象拍成錄像放給全班同學看,讓全班同學一起來利用課后時間來探究。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同學對家庭電路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有回去請教家電維修人員的,有向電器廠商發EMAIL詢問的,也有在網上發帖子的,也有去圖書館查詢資料的。有不懂的就來問我。剛開始我還能回答一些同學的問題,但隨著問題的深入,我漸漸的發現學生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能力是超出我的想象的,他們的問題有很多我根本不懂,甚至是一無所知!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端架子,而是直接告訴學生我不知道,然后和學生一起查資料,上網問。由于我的加入,學生的興趣更濃了,設計了很多實驗,查詢了大量的書籍,終于把測電筆的工作原理搞清楚。同時對于初中本不需要掌握的交流電有了很深刻的認識。無形之中為后面發電機的講解做好了鋪墊工作。
通過這個課例使我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對思維活動過程的展開,不能代替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把知識內化的特殊認識過程。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實際水平和學生所能接受的活動方式出發,精心設計學生活動程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認知結構、個性品質在參與中都得到發展。
而且物理課堂教學活動必須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學習物理的機會。在制定活動策略時,要鼓勵個別化學習及同學間的相互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作用”和“群體效應”,創造一種個體和群體相互促進的活動氛圍。這樣,才會盡可能的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在一次賽課比賽的活動,筆者的課題是《安全用電》。為了使學生對安全用電有更好的理解,我設計了一個分組試驗——讓學生自己組裝三線插座和插頭,原本以為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活動。可實際的結果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數學生不能完成組裝試驗,有的學生居然將導線直接卡在彈簧觸點上而不知道要將其固定在接線螺母上。甚至有的學生特別是女生居然連插座都沒有拆下來。這樣的結果是讓我很震驚的。現在的學生動手能力弱我是知道的,但沒想到居然會到這種程度!
回到自己班級后,我又做了一個測試,我問了學生一個問題:家里的電表裝在哪里,是機械的還是電子的,結果班上有49(全班57人)位學生回答不知道。這一現實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我想我們面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針對這一課題,我設計了很多生活中的物理實驗以假期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回家完成:如“修自行車”、“更換一次保險絲”、“一次煮飯過程中有哪些物理知識?”
假期結束后為了檢測活動效果,我安排了一節力學復習課,課題就是“自行車中的摩擦力”,并且要求學生將自行車拆開還要組裝回去,絕大多數學生顯得興趣很高,將自行車拆下按類放好,并基本上能組裝回去。(實驗共分10組,5-6人一組,除一組丟失一些彈子,其他組都能把自行車完整裝好,最后由老師對裝好的自行車進行調校)為了進行一次對比,我又將一個沒有進行這方面訓練的班級上同樣一節課,結果10個組僅有2組完成組裝,其他組均失敗。
由此使我意識到教材中的許多知識內容都是學生動手進行實際操作的好材料。如果能鼓勵學生把書本知識與通過實驗渠道獲得的知識結合起來,既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又能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學生進行動手訓練,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上的教學,而應努力把課內活動延伸到課外,組織具有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游戲、小實驗等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為學生創造動手的契機。對于物理學科來講,給學生創造各種各樣的動手機會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充分的激發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和學又是一種矛盾關系。對學生來說,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教師要為學生服務。要擺正教與學的關系,首先做到尊重學生。教師要放下“師”架子,視已為普通一員置身于“主體”之中。教師還要具有科學的態度,從實際出發,按著學生認知規律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照顧好后進生,課堂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學中要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講教師聽和學生之間交流的三維結構。要做到環境寬松。教師在課堂上要交換角色,使學生產生平和心理,從而形成一個無拘無束、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最佳氛圍。
【參考文獻】
[1]徐加明.《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德清三中
[2]《中學物理課型與教學模式研究》.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編著
【作者簡介】
陳恒,男,1977.8,漢,江蘇省揚州市,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學改進嘗試“以學生為主體”的兩個案例分析。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梅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