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 要】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對培養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提高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創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創建促進校企合作良性互動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 ? ?校企合作 ? ? 人才培養 ? ? ?創新
促進應用型本科教育轉型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質特色,也是應用型本科高等教育區別于其他普通本科教育形式的最重要特點。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培訓技術技能型人才過程中,需要創新和拓寬校企合作路徑,創建和完善工作機制,改革辦學模式,優化運行環境,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推進專業與產業、教學與生產、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多層次的校企深度融合,才能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轉型,更好地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
一、校企合作在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6月,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探索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深化校企合作對于加快應用型本科教育轉型發展和培養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校企合作對學校的建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利用企業在資金、儀器、場所、信息等方面的優勢為學校的發展提供資源條件支持幫助,利用企業的知名度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學校可以組織缺乏實踐經驗的年輕教師深入企業參與項目實踐,利用企業更為強大的資金、先進的儀器設備和實用的行業信息將自身儲備的豐富理論知識化為實踐能力;同時,學校可以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技術骨干為兼職教師,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學校與企業更好地把握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合作研發集最實用的行業信息、經驗于一體,進一步豐富理論與實際結合成功的知識體系,完善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
2.校企合作對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
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發展,企業對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于正在實現轉型發展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只有依托行業企業優勢,深化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培養,才能更好地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校企合作可以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企業實際生產、先進技術和儀器設備的使用,及早了解企業文化、規章制度和對人才質量的要求,并產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能更有針對性、主動地提高自身就業能力。校企合作讓企業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可以將企業未來所需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上的要求在學生求學期間提前實現,提高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的崗位適應能力,縮短人才成長周期,學生畢業上崗后能縮短企業培訓時間和降低培訓成本,實現學校培養目標和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增強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更好更快地為企業發展創造價值,同時為自身發展贏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二、校企合作在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中的基本要求
校企合作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為依托,與企業零距離接軌,培養具有較強的行業意識、應用技術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就業后能快速勝任企業崗位工作,實現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過程與行業企業生產過程的對接,促進職業與教育、企業與學校、工作與學習間的互動,形成“合作共建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實現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學校、企業、學生“三贏”的培養目標。
1.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
建立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動態調整機制,在了解地區經濟發展趨勢、產業結構調整變化、行業崗位需求變化等各類信息基礎上,根據企業對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優化專業設置,適應企業新的變化和需求,有針對性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培養目標方向,提升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
2.推動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建立健全產業技術進步驅動課程改革機制,實施動態課程開發,按照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結構和內容,與企業發展需求相協調、與崗位工作需求相一致,補充教材中沒有而產業生產中需要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等知識,把企業理念、企業文化、企業管理融入教學內容中,使課程更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業個性和職業特色。
3.推動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建立健全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按照生產工作過程編排設計課程序列,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真實的實踐技能操作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實際崗位工作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在校學習的職業針對性、技術應用性以及就業崗前培訓的問題。在與企業接觸的過程中,深化企業文化、技術和技能學習與訓練,實現零距離上崗。
4.推動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建立健全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的“雙證書”融通制度,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將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技術規范融入課程標準,開展基于工作過程涵蓋國家職業標準的課程開發、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適應企業的崗位需要和就業需要,實現社會發展目標、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習者發展目標的融通。
三、創新推進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模式
1.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一體模式,促進教學與生產的融合
以產業企業為依托,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優勢,拓寬教學改革視野,強化行業企業指導,通過引進企業,整合校企優勢資源,共建實訓基地,由學校提供場地、員工等,企業提供生產任務、儀器設備和管理模式等。在“共建實訓基地”一體模式中,加強師資、技術、設備等辦學條件方面進行合作,實行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和安排實習實訓,共同設置實訓課程,編寫特色實訓教材,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標準和方案制訂、實訓基地建設。
學校在引進企業“共建實訓基地”一體模式中,可安排教師到實訓基地掛職鍛煉,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適應企業行業需求和社會的發展。通過角色互換,共享企業的平臺、設備和項目優勢,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技能,提高職業能力。
企業在參與學校“共建實訓基地”一體模式中,可派出技術骨干、優秀管理人員擔任學校實踐課指導教師,直接參與課程設計,把前沿的技術要點、最新的市場信息和行業企業先進標準融入教學中,把課堂安排在生產一線,融合職業標準講授課程內容,共享學校的人才優勢,合作開展教學創新和產品研發,實現教學與生產融合,推進產學研相結合。
實行校企“共建實訓基地”一體模式,企業可解決技術人才緊缺問題,學校贏得真正的生產實踐,學生贏得扎實的技術技能,能夠實現教學與生產全方位多層次融合。
2.校企“共辦職業大賽”品牌活動,促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融合
校企合作舉辦職業技能大賽是對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深化校企合作內涵,打造精品項目的新舉措。學校可以與企業行業共同策劃、共同組織大賽,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從參與場地選擇、競賽內容確定、競賽標準制定、擔任評委,到賽后總結、提建議等全過程跟進,將競賽內容更好地與職業崗位對接,更貼近生產實際和企業要求。
校企合作共同舉辦職業技能大賽,學生可以提前掌握職業標準、行業要求,進一步明確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學習職業技能的針對性,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知名企業、專業品牌通過合作給學校帶來社會效應,在形成“品牌效應”的同時,了解企業用人的真實需求和標準,可以帶動更多畢業生就業,助推學生就業的良性循環。
校企合作共同舉辦職業技能大賽,學校可以更好地推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書”制度,實現校外競賽和校內技能大賽的有機結合,將學校大賽作為區賽、國賽的預賽,把比賽內容、比賽形式、比賽方法以及競賽標準和要求與校外競賽項目對接。同時加強與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的合作,實現職業技能大賽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相結合。在職業技能大賽中,對符合國家職業工種考核鑒定標準的優秀選手,同時頒發獲獎證書和國家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利用企業資源幫助學生獲得“雙證書”,滿足學業、職業需要,提升校企“共辦職業大賽”的參與度和影響力。
校企合作共同舉辦職業技能大賽,企業可以通過為大賽冠名出資,選派技術人員與學生同臺競技,大賽前后共同舉辦產品展示會、技術論壇等,形成極具影響的合作品牌,宣傳企業的實力,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同時為企業提供招聘人才的平臺,將競賽過程作為招聘人才過程,企業工作人員在擔任競賽評委的過程中,直接挑選出技術實操能力強、職業操守好、能吃苦的學生作為企業技術儲備人才,選到最合適的人才。
3.校企“共辦校廠(店)”全景平臺,促進生產與產業的融合
樹立企業元素融入教學實踐的理念,實施開放式辦學,校企資源共享,學校教師主動走出課堂,走進工廠(實體店),企業工廠(實體店)進校園。校企共同建設“校中廠(店),廠(店)中校”,把實訓工廠(實體店)建到學校,打破常規實訓基地的單一操作方式,成為從“點”到“面”的實訓平臺,形成一個既是現實的現代工廠(實體店),又是完整的教學實訓場所,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學校與企業的深度融合。
學校依托“校中廠(店)”“廠(店)中校”,圍繞產業鏈健全學科專業鏈,通過全景式教學模式開展訂單培養、定向培養的方案,按照企業崗位要求設計教學單元和內容元素,真實模擬企業現代組織管理模式和生產情境,融入標準作業、管理溝通、問題解決等職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管理理念等,提升行業職業教育支撐產業發展的能力。在實訓教學過程中突出從“點”到“面”轉變,實施“實習就業貫通工程”,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將實訓教學和工廠(實體店)的技術管理在生產經營上融合,制定既符合教學規律,又符合行業、企業的多樣化實際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更好地實現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學生通過親身的實踐和訓練,具備從事相應職業的能力,更加深刻把握企業的整個生產要素,真正融入企業的整體生產經營管理情境中,并在潛移默化中將生產經營管理理論和專業技術技能轉換為在職業崗位上的綜合工作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軟技能與硬技能,培養符合新的產業發展所要求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直接進入企業工作,實現實習、就業無縫對接。
四、創建完善校企合作良性互動的保障機制
1.建立健全溝通協調機制
實施全方位、全過程的校企合作,校企雙方必須建立推動校企雙方長期合作共贏的機構,搭建溝通信息、協調關系的橋梁和紐帶,在合作辦學過程中形成協同互動的“對話”制度,宏觀決策通盤規劃校企合作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協調處理雙方資源條件投資、學科專業建設、招生考試就業、監督檢查評估等分工合作事項。首先,應成立由行業主管部門、企業高層管理者、學校領導、系負責人等組成的校企合作委員會,宏觀調控校企合作的發展定位和目標方向,統一協調校企合作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依據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調整等帶來的人才需求變化,科學調整學校資源條件配置,實現與企業和市場的無縫對接。其次,應成立由企業技術骨干、高級管理人員和學校的學科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組成的學科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根據企業及市場需求的現狀與變化,合理設置與調整學科專業;常態分析學科專業對應崗位或崗位群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動態開發課程,適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及職業繼續教育發展方案等。再次,應成立由企業人力資源部門主管、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學校分管實訓和培訓部門負責人等組成的實訓(培訓)工作委員會,根據行業準入要求和從業資質要求,開發培訓項目及課程,提出學生實習實訓的具體內容和要求,開展職業資格技能競賽和培訓考核鑒定工作,培養符合企業及市場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2.建立健全互惠互利機制
校企合作的長期維持,需要尋找與把握雙方利益的平衡點,而校企合作要取得最大效益,需要在長期合作中逐步探索制定互惠互利機制,促成學校和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站在企業角度,學校要利用優質資源條件對企業員工隊伍進行繼續教育,通過對教育的最大支持起到宣傳效應,樹立企業形象。同時,要借助學校的信息與技術,進行新產品開發、新技術引進和設備改造等,提高整體生產經營效益。站在學校角度,企業要通過學生使用企業提供的專業實訓設備、行業信息資源進行培養訓練,設立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利用優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和設備對教師進行實踐操作和項目研究,培養教師的實際工作經驗,促進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管理水平和科研實踐能力。
3.建立健全質量評價機制
校企合作的實際成效需要有一套學校、企業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監督和評價管理機制來檢驗,需要建立包括教育標準、企業標準和行業標準等內容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課程評價標準、生產經營管理效益評價標準,堅持對教師教學活動、生產經營管理環節進行質量評估和考核評價,合理設計各種獎懲措施,開展產教深度融合督導檢查,重點考查學校組織領導、職責履行、人才培養方案、基地建設、畢業生社會聲譽、教師成果轉化等,重點考查企業技術培訓、訂單完成、新產品開發、新技術引進、項目研發、經濟效益等情況,根據綜合評價結果由校企雙方給予相應獎勵或處罰,以調動校企合作各方的積極性,促進校企合作良性運行。
五、結語
校企合作是促進應用型本科教育轉型發展,培養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的具體舉措,也是企業支持高校發展的新探索,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堅持依托企業服務需求,深化合作內涵,發揮資源優勢,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平臺,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無縫接軌”,促進校企共生,實現合作共贏,提高應用技術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國政府網,2014(06).
[2]吳金星,魏新利,鄭錦華,等.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打開一扇窗[J].大學教育,2014(03).
[3]宣麗萍,宋作忠.應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
[4]高燕,劉永俊,常晉義.應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2(12).
[5]曹照潔.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