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頻
【關鍵詞】 音樂教學;聽力訓練;方法;歌唱教學;
欣賞教學;活動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1—0117—01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依賴于聽覺。音樂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音樂的感受與聽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能力應貫穿于整個音樂教學活動中,小學音樂聽力的訓練更是重中之重。下面筆者總結了一些教學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歌唱教學中的聽力訓練
小學音樂課中的歌唱教學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內容。聆聽是歌唱教學的主要途徑,因此聽力訓練的作用就更為關鍵。
首先,是新歌學唱前的聆聽,教師的范唱或范奏,或聽音響、視頻等,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培養學生對歌曲的情感體驗。
其次,教師可根據歌詞的韻母,選用開口或閉口的元音“啦”或“嚕”來模唱旋律,加強學生的聽力訓練,提高學生的音樂記憶力,養成良好的聽覺習慣。
再次,教師可通過歌唱樂譜培養學生的音樂聽力,因為樂譜中的唱名更容易發聲,只要能劃分節奏、節拍,聽力訓練就變得有趣了。
有難度的樂句可以采用分樂句、樂段單獨來練習,形成有梯度的訓練就更有效果。在多聲部的合唱訓練中,教師可以先采用輪唱、跟唱,將自己的聲部與其他聲部對位,并用清唱的方式進行聽力訓練,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就提高了,能聽清和分辨自己聲部和他人的聲部,逐步地解決學生容易造成串唱和比音量的問題,引導學生互相聆聽,感受多聲部之間聲部平衡、和諧之美,對合唱教學大有幫助。
二、欣賞教學中的聽力訓練
1.主題模唱。一首樂曲人們有可能很難記住它的曲名,但是只要主題一出現,大家就會很快想起這首樂曲,這就是主題模唱起了作用。音樂家在創作的時候,主題是創作的動機、創作的靈魂,因此,教師要抓住主題來模唱就能提高學生的聽覺能力。
2.音色分辨。在欣賞音樂作品中,分辨各種音色就能了解樂器或人聲的特點、表現力及它在音樂中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聽辨能模仿的形象,如二胡模仿馬的叫聲,大管模仿烏龜的爬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3.曲式結構分析。在欣賞比較復雜的音樂作品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析理解音樂的曲式結構和作品風格,以便了解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特色,通過分段欣賞、整體對比來幫助學生學會聽記各個部分的音樂要素,如旋律、音色、節奏節拍、速度、力度、調式調性等。從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等來聽辯作品,從簡單的單三部曲式開始,以免學生產生厭學無趣的情緒,讓學生從音樂片段中用語言、色彩、圖畫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三、活動教學中的聽力訓練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活動課是必不可少的。低年段有唱游、游戲、模仿等,中高年段有舞蹈、表演、打擊樂伴奏等練習來提高音樂素養。因此,教師可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協調配合,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讓學生表現音樂、創作音樂。
1.節奏節拍的模仿。在小學低年段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好動、好玩的特點,加入模仿來體現音樂素養。如用各種音符、休止符模仿人的走路、跑步;用隊列、隊形練習二拍子等。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這些特點,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達到聽力訓練的目的,鞏固識讀樂譜的能力。
2.打擊樂器伴奏。教師要利用打擊樂為歌曲、樂曲伴奏來練習學生的聽記能力,如讓學生聽記個別節奏型、秧歌(咚,咚,七嚓七)、手鼓(十六分切分)、馬奔跑(前八后十六)等。在聽記練習時可以分小組進行,配合要相互協調,由易到難,切忌急躁,才能形成課堂高效良性循環。
3.舞蹈動作身勢。在音樂課堂中加入舞蹈動作身勢使學生之間更好合作統一行動,達到培養學生集體協調能力的特點,要求學生看、聽、動結合起來,這符合中、高年段的學生的特點。教師在聽力練習時,要分步驟循序漸進,如在重音練習(跺腳、拍手)、隊列練習(二拍子踏步)、小組對位(騎馬舞、蒙古舞、新疆舞、擺手舞)中要求分組、分步地聽記節奏特點,統一動作身型,協調有序地完成練習,提高學生表現音樂的綜合能力,使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音樂課堂的聽力訓練是一項基本卻又重要的任務,需要教師長期、有計劃地進行才能讓高效課堂變得實用,才能讓學生高效聆聽,感悟音樂魅力!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