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亞芳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論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與存在的問題
古亞芳
(山西財經大學,山西 太原030000)
摘要:本文通過闡述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論述了我國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促進和阻礙作用,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經濟發展;社會保障;促進;阻礙;對策建議
一、正確處理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經濟發展決定著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社會保障又反作用于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有時能促進經濟發展, 有時則會阻礙經濟發展。正確處理兩者關系, 對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我國現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越發嚴重,社會保障覆蓋面相對較窄,保障水平較低,社會保障體系仍然很不完善。
二、社會保障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多年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覆蓋范圍和收支規模都在逐步擴大,基本形成了一套與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經濟增長為社會保障產生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而社會保障也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
第一,社會再生產創造了市場,市場中激烈的競爭致使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企業破產,工人失業,勞動工傷,生產安全等,社會保障保障了勞動者生存安全以及勞動力自身再生產的需要,保證了物質資料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第二,社會保障基金起到調節國民儲蓄,平抑經濟波動的作用,并能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
第三,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社會保障有利于勞動力就業結構的調整,減少經濟結構調整的阻力。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必然會造成一部分人失業。實施健全的失業保險制度,一方面,勞動者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另一方面,勞動者還可以進行再就業培訓,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對勞動力就業結構調整。同時,社會保障基金可以為經濟結構調整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隨著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逐步積累和投資渠道的拓寬,將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日趨增多的資金來源。
第四,熨平經濟周期,促進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是經濟增長的“自動調節器”。在經濟繁榮時期,提高繳費率,對經濟增長可以起到抑制的作用。在經濟衰退時期,降低繳費率,維持人們的消費水平,從而減弱經濟衰退的程度。養老保險基金從繳納到受益通常有幾十年的間隔期,無論經濟高漲或衰退,投保人都可以得到穩定的退休金,從而保持穩定的消費水平,這樣便可以對經濟增長周期在大的時間跨度內起到兩重調節作用。
三、社會保障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社會保障水平一直偏低,這使得在居民的收入水平仍舊不高且存在巨大差距的情況下,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未能充分發揮。
第一,我國是經濟社會城鄉二元格局,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制度不完善和發展不平衡,尤其是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制約著我國的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隨著經濟結構調整與改革的不斷深入,勞動力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要求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制度。但現金我國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較窄,未被養老、醫療、失業社會保險制度覆蓋的群體十分龐大。
第二,貧困和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據統計, 2015年中國貧困人口數量達到了四千萬人,比去年減少了三分之一,這是個進步,然而離勝利還很遠。在城鎮,全國城市低保對象約為7089萬人。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相當不完善,很多人不愿意參保,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此外,我國還存在像農民工這樣的制度“邊緣人”,對他們的各種保障政策還很不完善,他們的消費水平往往處于僅維持基本需求階段。
第三,社會保障制度籌資渠道單一, 雖然已初步建立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但由于轉制成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個人帳戶仍有名無實,許多地區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同時,我國資本市場不夠完善,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手段不夠穩定,阻礙經濟的發展。
四、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社會保障水平偏低,不利于經濟效率的提升,并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同時,我國目前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以及社會保障水平都還有很大的差距,社會保障水平可以也應當逐步提高。
第一,健全社保體系,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還遠未完善,雖然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經濟總量較大,但人均GDP收入并不高,因此要隨著經濟的增長,搭配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水平。
第二,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一體化的、覆蓋全民的、民主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擴大農民醫療、養老保障覆蓋面和待遇水平。
第三,鼓勵多方參與,拓寬社會保障籌資渠道,采用多元化、合理的籌資機制。發展企業職業年金、商業保險為補充保險,國家要根據政策規制和財稅政策激勵包括個人、企業、民間組間在內的各類非政府組織投身到社會保障的失業中去,逐步建立家庭保障、社會保障、民間參與、政府社會保險于一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第四,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建立健全的預算機制和投資計劃,完善資本市場,盡快充實個人賬戶,完善個人賬戶制度,解決隱性債務等轉軌成本,填補社會保障收支缺口,從而緩解企業和員工繳費壓力,強化激勵作用,并降低企業成本。
第五,引入市場競爭,優化資源配置。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應當在社會保障領域適當地逐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以提高社會保障資源的配置效率。
第六,建立完善的失業保險制度,從側重保障功能逐步向再就業培訓、鼓勵就業轉變,合理分配失業保險金,強化職業介紹、職業咨詢、職業培訓,保障失業者再就業,以適應經濟發展中的結構調整。
參考文獻:
[1]張向達,李宏.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思考——基于社會保障擴大內需作用的角度.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
[2]董豫婷,石美. 社會保障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科技信息,2008.
[3]李珍.社會保障理論. 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4]陶紀坤.論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求實,2007
[5]劉俊霞.試論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中南財經大學學報,2001.
作者簡介:古亞芳(1990-),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西省靈石縣,職務:學生,學歷:碩士在讀,單位:山西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D66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