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瑞山
摘 要: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存在一系列問題:互動簡單、引導變味、夸獎與鼓勵泛濫、重活動輕體驗、貼標簽式的“三維教育”,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對話;自主;濫用;貼標簽
一、課堂上把簡單的問答當成了“對話”,互動顯得簡單而
庸俗
“師生對話”是一種借助文本進行老師和學生之間平等交流的教學理念。這一理念堅持民主、平等的首要法則,并將對話視為一直在進行的動態過程。在“師生對話”中,教師理應成為交流的“首席”,因此教師要凸顯自身在對話中的引領者作用,保持一定的權威話語權。雖然現在的課堂教學也有問答方式的教學方法,但僅僅是簡單的問答,弱化了新課程的精神,由過去的“一言堂”轉化為“一堂問”,即使有師生互動,但依然是教師主導而沒有真正發揮引導作用。“師生對話”應該賦予深層的教育意義,是師生之間敞開心扉的傾聽和言說,是精神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也是師生之間價值觀的分享。所以,不能拘泥于簡單的一問一答,教師應該拓寬“師生對話”,深刻挖掘獨白、傾聽、相互欣賞、相互評價等方式所蘊含的教育價值。
二、把自主變成了自流,將“引導”變成了“隱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強調:“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西方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我堅決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意見的權利。”如果這個觀點放在課堂上,學生的無序討論及其觀點蔓延成沒有魂魄的激情,那就會演繹成一曲沒有主旋律的“孤鴻哀鳴”。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為“主體”雖然凸顯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能動性,使課堂變得有生機活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課堂,但不可因此而弱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傳統權威。
在所謂“民主”的課堂上,在虛假的教育民主光環下,沒有領略到水漲船高的意境,心中不能悄然實現正確金錢觀的樹立,只
是擁有了一個結論。表面上看,課堂上的教師看似是為了烘托學生的主體角色,實際上已經走向了課堂教學的另一個極端。教學要基于課堂一條主線,引導學生實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有的教師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教學,讓每個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共同討論,這樣的教學勢必要失去控制,無法收場,教學效果也很難奏效。自主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尊重學生不能變成一味地遷就。良性思維品質的培養與有序的課堂是相得益彰的。
三、鼓勵與夸獎濫用,將“賞識”變味為“殤識”,學生感覺不到真誠的贊美
《課標》也強調:“課程要改變過分注重知識性和單一的紙筆測驗的評價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建立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評價機制。”教師的評價應采用鼓勵性的語言,積極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關注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
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如今的課堂贊美之聲不絕于耳!課堂上,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感性或理性方面的閃光點,善于運用激勵語言給予學生心理上的按摩,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是新課改精神的重要原則之一。如果一味地表揚夸獎,學生只能感到其中的廉價或表象化,不僅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反而物極必反。有的老師在《生活與哲學》課堂上,讓學生討論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學生舉的例子許多是對于具體形態的說明,老師還是表揚學生的思維新穎,有頭腦,到頭來很難實現對這一知識點的跨越。這樣的教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思考停留在原來的狀態,極易陷入概念模糊、思維不到位不對路的窘境,客觀上造成知識誤區和學科缺陷,最終就會削弱教學效果。因此,對于學生不同的表現要用不同的獎勵方式,必須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既不能平平淡淡,也不能夸大其詞,更不能嘩眾取寵,做到適中而獎。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課堂參與情況及認識問題的情況,并做出較為全面的分析和判斷。還要善于總結師生對話、學生之間對話所蘊含的有價值的內容,以此尋求對學生的幫助,要客觀、公正地對學生的回答做出中肯的點評及表揚。
四、重活動輕體驗,感性有余,理性不足,難以實現教學目標
新課程通過活動來增強學生的主觀體驗,適當地對教學活動進行創新,不僅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活動作為一種教學手段,通過指導學生的感性體驗,能讓學生真正地領悟真理,并在生活實踐中進行運用。教師如果刻意去追求形式上的東西而忽視了對教學內容的正確和全面把握,忽視了對活動的體驗和反思,忽視了教材的重點難點,重末輕本,反而會導致活動華而不實、弄巧成拙。
五、貼標簽式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割裂了新課程的初衷
政治新課程突出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而凸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學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然而,一些教師對到底如何處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顯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該如何有機地實現三者的統一,因
此有的課堂上就會出現“拉郎配”式的生硬結合現象,甚至在一些課堂上出現教師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為地、機械地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這就好像失去了根基的樹梢,
顯得浮漂虛無。實際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不是可以直接或獨立講授的,而只有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融為一體才是有生命力的。
參考文獻:
劉紅.走出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誤區[J].中學教學參考,2014(2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