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長江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據相關調查發現,目前一些農村初中出現了較多語文學習困難的學生,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就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學困生轉化策略進行思考。
關鍵詞: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語文是我國初中教學中學生主要學習的科目之一,對推進素質教育起著重要作用。但目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出現了很多語文學困生,這些學困生作為學校教育中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其轉化成效的高低可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與效果。據此,本文筆者通過結合自身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經驗,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學困生轉化策略進行具體分析與研究。
一、以教育為方針,正確引導,實現對學困生思想的轉變
盡管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教育的不斷改革,部分農村教育仍得不了應有的重視,在一些家長和學生的思想中仍然對教育、學習不夠重視,導致不少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以為然。當然,也有的學生本身小學基礎知識掌握較弱,以至于在初中學習中和成績優異的學生差距較大,失去學習的信心,自認為低人一等,被同學所瞧不起,再加上一些教師的不重視、不關心,進而導致其成為班級中的學困生。所以,筆者認為,要改變農村語文教學學困生的轉化成效,就應當先轉變學生自身的錯誤思想,正確引導,讓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學習對于他們今后的成長與發展有多么的重要,并且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學困生,而要多給予學生關心、鼓勵和支持,樹立學困生的學習信心。
二、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力
一個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環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潛力的關鍵因素,所以,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重視良好學習氣氛的構建,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處于應試教育、升學壓力的背景下,原本具有愉悅、活潑、生動的語文課堂卻變得枯燥乏味、死氣沉沉,學生難以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而是把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看作是一種負擔。為打破這一現狀,實現對語文學困生的轉變,教師就必須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構建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效果。
一言以蔽之,要實現農村初中語文教學學困生的轉化,需要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積極不斷地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沈曉紅.初中語文學困生成因探究及轉化策略[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S1):1-3.
[2]丁文明.農村初中語文學困生的轉化策略[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4(03):9.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