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哲
摘 要: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有很多,主要從教師精心設置問題、組織學生課堂討論和大量閱讀歷史材料這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歷史教學;思維能力;問題;討論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指出:“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初步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從這個要求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初中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那么,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精心設置課堂問題,喚醒學生的思維
在歷史教學中精心設置課堂提問,不僅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地喚醒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思考。
在學習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商鞅變法”一課后,筆者設置了如下的問題請學生思考:(1)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富強起到了巨大的作
用,但是,他個人并沒有因為他的功勞而獲得優越的地位和物質上的獎勵,相反,他被處以車裂的極刑。你認為商鞅這樣做值還是不值?為什么?(2)如果你是商鞅,你也能清楚地認識到變法成功一定會讓秦國富國強兵,但是變法必定會觸動舊貴族的利益,從
而遭受到這些舊貴族的記恨和打擊報復,那么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3)請你評價一下商鞅這個歷史人物。
問題的設置引發了學生進一步思考,在學習教材內容的同時也喚醒了自己的思維。
再如,學習八年級上冊“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內容時,筆者和學生共同了解了關于新疆的地理位置以及資源等情況,以及朝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率兵進軍新疆,之后筆者提出這樣的問題請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左宗棠的參謀,在阿古柏與俄國之間,你會建議左宗棠先與哪個開戰?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答,更加清晰地理解了教材中的學習內容,在此基礎上又提高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學會了從自己的角度去分析和學習歷史。
二、組織學生課堂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
課堂討論是學生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教材中的內容和結論,很多都是“一家之言”,“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置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并且鼓勵學生破除迷信,通過自己的思考,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學生在各抒己見的討論過程中,教師再加以實時的引導和點撥,既能解決問題,又可以增長豐富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可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激發自己的思維。
在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爭”的學習中,筆者提出了“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禁煙就不會有鴉片戰爭,這種說法對嗎?”的討論問題,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都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最后給出如下答案:因為鴉片戰爭是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也一定會爆發戰爭,但是戰爭的時間或許會推后幾年。學生經過討論后給出的解答說明學生認真地思考了歷史事件,而且還能透過這些事件去思考歷史的本質。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一課時,筆者充分利用該課中的兩個“動腦筋”題目,把這兩個問題設計成討論題:有人說,日軍偷襲珍珠港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序幕,這種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這類討論問題的設計,既富有挑戰性,又具有辯論性,同時也具有開創性,往往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學生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會于無意中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拓展學生的思維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在歷史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還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學會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總是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知識閱讀,而且為學生列出了閱讀書目,例如《上下五千年》《歷史人物》《這個歷史挺靠譜》《兩次世界大戰》等。閱讀能使學生把對歷史問題的思考從課堂帶到課外,而且通過閱讀不同的版本史料,學生也會對同一問題產生不同的思考,在閱讀中拓展他們的思維。
除了上述筆者提到的三種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以外,還有許多方法值得我們去探究,正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能不斷探索、實踐,不斷總結,一定能找到一些引發學生獨立思考、鍛煉學生思維的方法,如此,學生在歷史科目的學習中不僅能獲得有益的知識,同時也能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鄒尚智.有效教學經典案例評析[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