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建英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現實生活中采擷生活實例,把生動具體的情境引入到數學教學之中,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用數學”的意識,培養“用數學”的能力,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關鍵詞:數學應用;應用資源;思維品質
教師應培養學生從小主動地觀察生活,科學地認識生活的能力。觀察生活有多種方式,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是其中一種。如看到一塊田,學生思考如何測量計算出它的面積;出去郊游,會主動估量行程的距離;上街買菜,會預先計算出需要帶的錢;看到一塊不規則的石塊,會思考如何計算出它的體積等。
一、讓學生從小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原因
1.有利于數學教材內容的學習和鞏固。數學知識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讓學生把所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就會把知識學得活,記得牢。如,教師在教學圓周率及圓周長公式時,可讓學生在課前量出5分錢硬幣、筆筒、茶杯等的直徑和周長,并統計好數據,讓學生獨立分析每個物體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課堂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計算出各個物體的周長是直徑的多少倍,從而輕松地得出圓周率和圓周長公式,再比如,學生在生活中多測量和估量物體的長度,就有利于知識的理解、鞏固和靈活運用。
2.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生活中處處是知識,對生活的刻意留心,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如,小學生自己統計一次成績,并分別用分數、百分數、比例進行分析,就會進一步理解分數、百分數、比例的內在聯系和區別,使知識成為一個網絡,使學生的思維靈活。再如,學習了比例尺,學生試著畫出教室的平面圖,這是測量、計算、繪圖各種能力的綜合作用。學生隨時把身邊的現象和數學聯系起來,對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拓展學生的思維起重要作用。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是比較理性的知識,若不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習就會變得枯燥無味,如果讓學生多從生活中學習數學,使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其可以為生活服務,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學生自制圓柱體筆筒,使學生既理解圓柱體面的組成,面與半徑、高的關系以及體積概念的理解,又體會到知識豐富生活的樂趣。另外,用所學的知識幫助家人買賣付錢,計算存款利息,從地圖上測量計算兩地的實際距離等都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歸根到底有利于培養適合21世紀的開拓型、創造型人才。只有熱愛生活,留心生活,科學地認識生活中的現象,才能創造出更多更美的生活,而讓學生從小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可以培養學生自己發現知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勤于思考,樂于創造的好習慣,而不是只會接受知識,生搬硬套的書呆子。
數學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授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用數學眼光主動觀察生活的好習慣。
二、教師應該怎樣培養學生主動觀察的能力
1.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數學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一門自然學科,數學知識廣泛地運用在現實生活。教師應多組織學生郊游、參觀、社會調查等,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熱情,并主動地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
2.教師在數學中采用啟發式討論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這是讓學生用數學眼光認識生活的前提條件,如在教學數學公式時,教師在課前或課堂上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嘗試解決的方法,而非單純地教師講述推導,學生單純地接受,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的。再如測量長度、度量角等,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結合起來,發展學生的能力,而在解答時,鼓勵學生變換角度思考,得出多種解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3.教師要提出要求,讓學生有所指向地觀察生活。在課堂教學前提出相關問題,教師在教學三角形之前,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物體是三角形的,思考為什么做成三角形;學習了統計圖形后,讓學生到工廠、商店了解生產,銷售情況,制統計表。也可以開展數學活動課,如學習元、角、分后,讓學生分角色用規定數量的貨幣購買東西等。
4.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做到自覺地認識生活。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懷疑是創造的前提。如學生提出銀行的存款利息為什么用百分數表示,通過思考,就會充分理解百分數的優越性,盡管學生可能會提出其所學知識不能解決的問題,如“為什么自來水會流到很高的樓層,而江河里的水卻只能往低處流”“福爾摩斯為什么能利用大樹的影子計算出大樹的高度”等,但對現實世界的不完全認識會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自然的熱情。
從小讓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是提高學生數學素質,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必要措施之一,當然,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能力,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培養,但小學數學教師的培養無疑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開始,為培養出高素質的合格建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許萬明.從現實生活出發培養數學應用意識:新概念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云南教育,2008(09):27-2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