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摘 要:隨著教育生態理念的深入人心,外語教育不斷吸收了其理論成果,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外語生態教育教學理念。本文以全球化視域下外語教學生態系統的構建為目標,以實際教學場所課堂為切入點,深刻探討了外語教學生態系統構建的設想和方法。
關鍵詞:外語教學;生態系統;構建
要想談論外語教學生態化首先就要理解教育生態化。20世紀60年代,由于環境的破壞和生態危機的出現,生態教育這一理念被提了出來。其目的是將教育和生態環境相聯系。隨后,一些教育家們把這種理念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就提出了教育生態化的教學理念,即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分析各種生態教育環境及其生態因子對教育的影響作用。我國也于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接受這種教育教學理念,并嘗試把它融入到外語教學當中。
外語教學作為一個微觀的生態系統,影響其主要因素為教師、學生和課堂環境。所以要構建這樣一個合理的生態系統,對于三個要素的合理構建尤為重要。因此,在全球化視域下關于外語教學生態系統的構建有如下問題需要認真思考:教師和學生關系如何定位?課堂環境中的情境應該是什么狀態?課堂環境中的異文化融合是否必要?本文試圖以這些問題為出發點進行探討,試論如何構建全球化視域下外語教學生態系統。
1 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地位構建
要想構建外語教學生態系統,就要保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保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生態平衡。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不是強制學生去干什么,也不是為了干涉學生的自由而進行“高壓政策”,而應該是為了給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給他們的學生生活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課堂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服務的。
作為教師,應該意識到教師是教學中與學生平等的主體,我們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搭建發展的平臺,提供學習外語活動的機會,我們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是學生解決問題的參謀。作為教師首先要對自己進行正確的定位,確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觀念。
教師如果把學生當做客體,就形成了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欠交流教學局面;如果教師把學生作為主體,就會形成主體之間的對話,從而形成教學溝通, 外語教學尤其如此。如果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系得以保持,就會使得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展開積極對話;如果這種關系被破壞,就會導致教師和學生的交流障礙,從而影響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師要改變觀念,把學生當做平等地位來看待。
2 課堂教學中的情境構建
要想構建外語教學生態系統,還應該注重外語教學環境中的教學情境的構建。情境教學是指在模擬真實的場景下進行教學,讓學生有效地把“學”和“用”結合起來,加強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外語教科書上的知識內容只是對現實生活的抽象提煉,教材起到的是提供理論的作用。而要提供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必然要讓學生理解真正的情境如何。這也是培養學生就業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是使語言鮮活起來的必要手段。
傳統的外語教學生搬硬套教材,導致情境教學嚴重缺失。傳統的外語教材對于語言適用的具體場景,即:外國人都是在什么場合下適用這一表達方式則缺乏必要的補充說明。這就使得學生在自己的使用過程中生搬硬套教材,不但說的外語過于生硬,而且好多不合時宜,甚至是不用的語言,讓人不知所云、不解其義。
因此,教師在講解前首先應該交代語言使用場景,并講解該語言表達的內在含義,尤其要提示其他可以使用的說法,分析幾種表達方式的差異。
3 教授時的文化融合構建
要想構建外語教學生態系統,還有必要在課堂上進行異國文化的融合。因為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語言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和體現文化的形式,是人類學習文化和進行社會交際的工具。同時,語言的演變和發展又必然受到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即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不同的文化產生了不同的語言,即不同語言的差異性。由此可見如果不了解某個民族的文化,即使掌握了該民族語言的基本知識,也不可能有正確的理解和準確的運用。
外語教學上也有很多有關學習異國文化的課程。但是,傳統的外語教學中,教師僅僅把包括外國文學、經濟、歷史、地理、藝術等人文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忽略了對包括該國交際習慣、社會習俗、生活慣例及其他文化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對于異國文化的理解很片面,使學生缺乏對中外文化差異的認識。學生在與外國人交際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會用中國的文化標準來衡量外國的文化,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來選擇談話的方式,這就給交流帶來了不必要的障礙,甚至導致交際的失敗。因此有必要從以下方面努力進行文化的融合。
1. 加強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強調文化背景,避免因文化差異而引起學生對于語言的理解不足導致交際失敗。對于一個文化現象,首先要從中外對比的角度加以分析,指出中外文化的不同,培養學生中外兩種語言的對比語言學修養,防止母語對于外語學習的干擾作用。
同時,對于學生的錯誤,應該對其語音、語調、表情、用詞甚至手勢等各個方面都要進行糾正。在講授知識文化的同時,要加大對交際文化導入的力度,增強學生的文化感悟和辨別能力。
2.發揮外教的文化講解作用
在我國外教教學已經得到普及,外籍教師能根據自己的切身體驗生動地、形象地介紹某國的社會情況、文化生活、風土人情等,學生可以從外教身上得到從書本上學不到的社會文化知識。再者,學生在國內學習外語,缺乏外國社會文化和語言環境,與外國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很少,學生和外教的交流成功會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學習外語的興趣。所以,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與外教接觸、勤練會話,從而練就一口流利的、地道的口語。
3. 活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是常態化需要。采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提供大量的具體的文化信息,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和視覺氛圍,能夠加強學生對于外國文化的理解。同時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可以讓學生看圖片、錄像或電影等反映外國文化的資料。采用這些多樣形式,能夠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外國社會的風土人情、人際關系、思維方式等社會文化知識。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和準確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總之,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努力構建師生共同進步的外語教學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
[1]曹盛華.大學英語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4(6).
[2]魏晶、陳慧.課堂環境的生態學思考[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8(2).
[3]繆麗.大學英語生態教學環境的構建[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