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

摘要:文章利用文獻資料法、對比實驗法等研究方法,對充分整合利用校園環境創造性開設生態體育課程的貴州財經大學進行研究,證明生態體育課程打破了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統一安排教學內容的慣例,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安排不同教學內容,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積極性,增強了學生身體素質,深受學生喜歡,符合現代課程改革發展趨勢,對于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發展將起到有效的示范意義。
關鍵詞:課程改革 生態體育 貴州財經大學 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11-0093-02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戰略決策,描繪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大學是先進文化和思想的孵化器,自然成為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近年來,隨著體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高校體育課程的缺陷和不足日漸顯露。在這一背景下,學校體育界開始探索、研究“體育-人-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途徑和對策,努力創造一種全新的、人性化的、充滿活力的課程以實現學校體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滿足學生的迫切需要,“生態體育課程”孕育而生。
1生態體育與生態體育課程
生態體育是指在體育現象中,體育主體傾注生態意識和生態思維,以對生態環境破壞最小和資源的永續利用為導向,使體育與文化、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相互關懷、共生共融的體育理念。生態體育強調提升人的生態意識,充分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以及追求人、自然、體育和社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體現出了生態文明的基本特征,蘊涵著深刻的生態文明思想。據此,筆者將生態體育課程的定義為:將生態體育思想融入到體育教學中,根據氣候、季節的變化,同時利用學校及附近的自然環境或未經大規模建設的人工場地進行體育教學與實踐,使生態環境與體育教學融合互動的新型體育課程。
2開設生態體育課程的意義
(1)將學生帶入到大自然中,符合現代課程改革發展趨勢,滿足大學生挑戰自我、挑戰極限的追求,拓展了高校體育課程,豐富和發展了高校體育課程體系。(2)生態體育課程改變了傳統體育課程競技性較重的弊端,提倡健身性、娛樂性、終身性,追求和諧和睦的良好氛圍,以全新的設計、靈活多變的方式讓學生盡情的體驗體育鍛煉的快樂,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以及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3)生態體育課程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健康,根據季節變化有針對性的安排教學內容,有效預防了運動損傷的發生,同時也對學校體育教學場地和器材不足起到積極的緩解作用。(4)生態體育課程大部分是在自然環境中進,強調人與自然的融合,將體育活動放到自然中進行,給學生創造了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更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體育運動當中,享受運動的快樂。可以增強對大自然的熱愛,促進環保意識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5)生態體育課程的某些項目可以更廣闊地發揮學生潛力,具有當前體育課程所不具備的優勢,如攀巖等項目可以培養學生的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野外生存和拓展訓練等課程可以鍛煉學生面對緊急情況的應變能力,發揮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培養他們自生自救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符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3生態體育課程構建
3.1基本情況
貴州財經大學花溪校區坐落于貴州省貴安新區斗篷山下、思丫河畔,占地面積5000畝(含山地面積2800畝),是一所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大學。學校林地、草地、林間小路、山地體育休閑公園、湖泊、別具風格的教學樓群、穿梭于校園間的小橋流水、豐富多樣的植被和體育場館等構成了風景如畫的校園環境,加上全國首家使用地源熱泵系統為游泳館加熱等環保措施,為生態體育課程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3.2課程建設情況
根據校園實際和設備情況(見表1),我們將生態體育課程教學分為兩個學期進行,開設了越野跑、山地自行車、定向運動、攀巖(速降)、野營、登山、游泳、拓展、野戰、校園“鐵人三項”等項目(見表2),打破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統一安排教學內容的慣例,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安排不同學習內容,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積極性,并在探索、實踐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
3.3學生對課程的評價
由于生態體育課程是新進開發的體育課程,本以為絕大多數學生對該課程不是十分了解,評價不會太高。出人意料的是,在隨機選擇的150名2013級學生中(見表3),由于該課程教學內容多樣、場地分布在校園多處,很多學生都對該課程有了一定的認識,認同度較高,有80.6%的學生持支持的態度,給予課程肯定,證明該課程充滿生機和活力。
3.4課程教學對身體素質影響分析
為了解生態體育課程對學生體質的影響,本研究抽取了選擇生態體育課程2013級男、女學生各60人,在學年初和學年末進行了兩次《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具體數據略),結果顯示學生在身體形態(身高、體重)變化不顯著,體重略降。學生的身體素質指標(800m/1000m、坐位體前屈、50m)與之前變化差異顯著,說明生態體育課程在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方面效果明顯,在當今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降的大環境下突顯其意義。
4建議
(1)由于課程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一定牢記“安全第一”的原則,對實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做好充分的準備,與校醫院等醫療機構密切保持聯系,同時做好安全預案(如登山時要注意防滑,游泳時準備救生圈等),防患于未然。(2)將學生帶人大自然,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教師應及時做好教育和引導工作,制定生態體育課程行為規范,盡量遵守LNT原則,避免或最大限度地減小教學對生態環境的破壞。(3)建立符合生態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改變傳統體育課中只按照學生“跑得快”、“跳得遠”、“跳得高”、“擲的遠”等量化指標作為評價學生體育成績好換的唯一標準,將健康知識掌握的多少,體質增強的程度和心理健康程度,以及自身的生存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公德意識,關愛他人、關心集體、關注社會的發展和環境保護等人文素質指標納入其中,建立一個綜合的指標評價體系。(4)根據學校實際情況舉行生態體育嘉年華,努力使其成為參賽人數多、影響力大、全校師生都喜歡參加的傳統體育活動,著力提高全體師生特別是學生的身體素質。(5)根據學校環境變化,適時調整、更新課程內容,加大投入、加強師資水平,保持課程的生命力和活力,實現該課程的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