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才
摘要:在數學知識體系中存在著眾多的唯物主義思想,通過對知識系統的有效探究,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堅定的品格與信念得到全面發展。本文探討將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中進行滲透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 中華 傳統文化 滲透措施
小學階段對學生的辯證思維進行引導,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結合,對教學效果進行充分發揮,從而增強學生的數學修養以及民族自豪感,顯著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為小學教育事業的良好開展創造條件。
一、在教學內容中了解傳統文化
數學本身就是一本神秘而生動的“活”教材,只有讓學生利用已有的數學經驗,了解數學與傳統文化的聯系,獲得積極的數學活動情感,才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了解傳統文化。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教材內容就是以我國的傳統數學題為題材編寫的。我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教學教學中滲透數學的歷史文化。如,二年級《生活中的大數》一課,我借助認識算盤,為學生介紹了我國數的發展史,從用實物計數、結繩計數、刻道計數到算籌繼而認識算盤。在認識算盤中,我們學習了算盤各部分的名稱,上檔與下檔每個珠子代表數的大小、多少,用算盤如何數數、計數等,課的最后又讓學生簡單了解、認識了八卦算盤。一節課下來,學生們覺得很解渴,好像穿越時空,40分鐘的課時跨越了幾千年,對我國的數學發展史及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贊嘆不已。五年級《嘗試與猜測> -課中,在解決雞兔同籠的活動中,應用假設的數學思想,在解題中數形結合,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我先以簡單的問題入手,讓學生嘗試解決,然后逐題加深難度,學生們興致盎然。當學生處在興奮狀態的時候,我出示課件:一雞兔同籠問題出自1500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書中的原題是這樣:“今有雞兔同籠,上有35頭,下有94足,問雞兔各幾何?”班內一片嘩然。同學們驚嘆我們居然解決了那么久遠的數學問題,同時驚嘆我國古代居然出現了這么高深的數學問題,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二、對數形之美進行有效挖掘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以及探索興趣。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與新的教育理念進行充分結合,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創新,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數學意識以及思維進行有效培養。引導學生在數學知識點的深刻探究過程中,對知識的來源以及奧秘進行揭示,運用多元化教學模式對相應情景進行再現,對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行有效還原,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所具備的內涵進行充分認識,并對數學知識與現實之間的聯系進行明確,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對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進行培養。例如:在《乘法口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提前對課堂教學中所需要的材料進行收集與篩選,以更好地進行班級交流,然后教師再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制作相應課件,將乘法口訣的發展與演變過程生動、有趣地展現給學生。再如:對《數學廣角一對策》進行講解時,引入“田忌賽馬”的故事,并以Flash動畫進行播放,運用課件對對陣圖進行演示,在歸納、比較中,讓學生對最優化思想進行體會。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以及使命感。
三、體會數學文化美
我國擁有豐富、多樣的傳統圖案,它不僅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長久歷史以及社會的不斷發展,還是世界文明藝術的寶貴財富。在那些淳樸渾厚、變化多樣的傳統圖案中,可以看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例如:對《圖形與變換》進行教學時,先對戰國時期的銅鏡、剪紙、臉譜、瓷器等吉祥圖案進行展示,然后可以讓學生對相關資料進行有效搜集,以對圖案所具備的出處、含義、年代等內容進行了解。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的查閱,對圖案的來歷、發展進行明確,并對我國的燦爛文化進行了解,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數學本身就具備相應的生動性與神秘性,只有學生運用自身所掌握的數學經驗,對數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進行認識,激發自身的數學學習激情,才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良好熏陶,并使其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了解。例如:對《軸對稱圖形》進行講解時,可以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找尋軸對稱圖形,而教師可以在此過程中適當地教育學生熱愛、保護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四、教學活動和傳統文化的結合運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想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有效滲透,就需要對多種形式以及手段進行聯合應用,并對教學空間進行有效拓展,將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多媒體技術進行應用,將數學理論知識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結合,開展主題性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數學文化中蘊含的含義進行了解,使其愛上數學。例如:對《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進行講解時,引導學生對我國分數的發展史進行研究,有藏題詩“李白大街走,提壺去買酒。遇店加一倍,見花喝一斗。三遇花和店,喝完壺中酒。試問壺中酒,原有多少斗?”有長繩測井題:“一繩測井,若將繩三折測之,繩多五尺,若將繩五折測之,繩則少一尺。求繩長和井深。”這些都是流傳已久的名題、古題,學生可以在理解題意、設計與實踐解題方案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彩紛呈與博大精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還IJ以引導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髓進行了解,深刻認識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價值。我國的數學知識自成體系,有著自身的明顯特色,具備十分重要的世界意義。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運用學生可以理解的語言與方式,將數學知識中包含的傳統文化內容展現給學生,利用具體事實對我國的數學大國地位進行說明,這樣不僅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弘揚與傳承,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自信心,從而顯著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
五、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滲透。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探究與總結,以找到最佳的滲透措施,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以及傳統文化的實際價值進行深刻體會,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坤恒.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教育[J].小學時代,2015( 04).
[2]高海濤.淺談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J].才智,2015( 11):97.
[3]李楊,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教育[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 (10):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