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菡薇++景滋本



摘 要: 文章以美術作品為例來窺探古人的“寫作”世界:第一部分圍繞傳為王維的《伏生授經圖》再現了古代文獻傳承的場景;第二部分以西晉時期的青瓷對書俑、南唐王齊翰《勘書圖》和后世摹本《北齊校書圖卷》為例構建古人校讎活動;第三部分則通過對傳五代周文矩《文苑圖》、宋代李公麟《西園雅集圖》的解析呈現古人寫作的情形。這些雕塑與繪畫在一定程度上再現了古人傳授、校讎、讀書與寫作的場景。人能弘道,文以載道,這是古人對寫作著文的理解。
關鍵詞: 藝術學理論;藝術史;藝術活動;寫作;美術作品;圖像
中圖分類號:J20 文獻標識碼:A
當我們在進行藝術論文寫作的時候,有無意識到藝術作品中的“寫作”圖像呢?我們不妨以美術作品為例來窺探一下古人的“寫作”世界,并借此勾勒出寫作與傳授、寫作與校讎、寫作與讀書之間的關系。
一、寫作與傳授 寫作是知識的傳遞與延伸。中國古代的先賢圣哲無一不是知識的追求者與實踐者。老子曾經是“周守藏室之史”[1],也就是說他做過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可想而知他必定飽覽群書。孔子曾經提出“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理念,到了晚年達到了“讀《易》,韋編三絕”[2]的境界。在學習過程中,孔子強調文獻的作用,《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朱熹注解說:“文,典籍也;獻,賢也?!盵3]夏禮、殷禮要靠文章賢才來傳承,一旦傳承斷裂,禮儀不能沿襲,知識信息的運動就中止了。 傳為唐王維的《伏生授經圖》(圖1)描繪的就是漢文帝時伏生授經的場景,伏生授經使得知識得以延續(xù)。畫面上,一清癯的白髯老叟,頭著方巾,肩披薄紗,盤坐在案幾后的蒲團上,右手執(zhí)一紙卷,左手指點其上,嘴唇微啟,似在說教。伏生原是秦的博士,秦始皇焚書,伏生將《尚書》藏匿于壁中。秦亡漢興,漢文帝求能治《尚書》的人,伏生已九十多歲,不能遠行,于是文帝派遣晁錯前去從學。伏生出遺書授之。此圖以細勁圓韌、剛柔相濟的鐵線勾畫人物、案幾、蒲團、竹簡、紙卷等,顯示畫家運用線條寫景狀物的嫻熟技能。畫面略帶俯視,充分展現案幾、筆、硯等物,及伏生手執(zhí)紙卷、娓娓陳辭的神態(tài),用色清雅,但背景留白,不著一筆,使主題突出,形象生動,已顯現中國畫處理人物場景的特色。明代的杜堇、崔子忠以及清代黃慎都畫過《伏生授經圖》[4],并流傳至今。
圖2 [明] 崔子忠《伏生授經圖》,上海博物館藏,絹本,設色,184.4×61.7cm;圖3 [明] 杜堇 《伏生授經圖》,美國大都會美術館藏,絹本,設色,147×104cm
二、寫作與校讎 賢才有更替,文章有傳抄。晉以前文獻皆抄于簡牘、布帛之上,后來紙張才漸漸得以推廣,《晉書·范汪傳》記載范汪“然(燃)薪寫書,寫畢,誦讀亦遍,遂博學多通,善談名理?!盵5]不論抄書目的為何,當時的文獻傳播主要還是以傳抄為主。即使到了印刷術普及的明代,圖書文獻中抄本依然占絕大多數,《明史·藝文志》記載,宣宗時,“秘閣購書約兩萬余部,近百萬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6],可見抄本書之多。但抄寫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古諺有云“字經三寫,烏焉成馬”。[7]對于文字的核對審察工作勢在必行,于是古人非常重視抄寫后的校對工作,以“不誣古人,不誤后人”[8]。西周宣王時期正考父就曾校對過商王朝的《商頌》,并將《那》作為《頌》十二篇之首。孔子整理《詩經》時也曾經過仔細校對。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在校讎實踐中,第一次總結了校讎規(guī)程。“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為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盵9]東漢時校對正式成為一種官職,設在中央的圖書藏處為東觀,東觀有秘書監(jiān)一人,掌宮中圖書管理,其下屬官員有校書郎。
[JZ][XC
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的宋摹本《北齊校書圖卷》(圖5),畫中記錄了北齊天保七年(556)齊文宣帝高洋命樊遜及秀才高乾和、馬敬德、許散愁、韓同寶、傅懷德、李漢子、鮑長暄、景孫等十余人共同刊定秘府收藏的五經諸史的事。故題為“校書圖”或“勘書圖”。畫面有七個人物,或展卷沉思,或執(zhí)筆書寫,或欲離席,或挽留者,神情畢現。此畫之后有宋韓元吉題詩:“高齋校讎誰作圖,一時紬書亦名儒。網羅卷軸三千余,欲儒非真類迂愚。雌黃是正定不撫,虛文末學徒區(qū)區(qū)。豈識治道通唐虞,語言從高館希石渠。后來御覽嗟何書,修文偃武事益誣。轉頭鄴城已丘墟,峨冠廣袖長眉須。丹青寫此猶不渝,高鬟侍女曳紅裾。兩騅帕鞍立奚奴,罷琴涉筆傾酒壺……”[11]韓元吉以詩歌的形式敘述了畫作中的場景。據著錄,“唐右相閻君粉本北齊校書圖”[12]。校書圖對于了解北齊乃至楊子華畫風有重要價值。后來唐初閻立本據北齊稿本畫過《北齊校書圖》[12]。
80×240cm,波士頓美術館藏
南唐后主李煜特別喜好繪畫,他在宮中設立畫院,集中繪畫名手,專門從事創(chuàng)作。王齊翰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南京大學藏絹本《勘書圖》(圖6)是王齊翰唯一留傳于世的畫跡。王齊翰,仕南唐畫院,為翰林待詔,擅畫高士?!缎彤嬜V》記其畫風“好作山林、丘壑、隱巖、幽谷,無一點朝市風埃氣”[14]。圖中描繪一文人勘書之暇挑耳自娛情景,他身著白衣敞開胸襟,衣紋轉折頓挫,長須順柔下垂胸前,蹺腿而坐,雙腳赤露搭墊于鞋上,腳拇指上翹,與挑耳相呼應聯系,一種閑適愜意的感覺被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他的身前,書案橫陳,案上書籍堆砌,卷冊鋪展,并置有筆硯等物,顯示出勘書者不久前尚處工作狀態(tài)。[15]案上的筆和卷軸暗示人物的學者身份,屏風山水用沒骨法顯示出學者的個性和精神上的自由。其實,勘書與書畫,應是古人的最樂之事。
唐代之時,設置有校書郎官職,掌校讎典籍、訂正訛誤。唐代秘書省、弘文館、崇文館、集賢殿、司經局,皆有校書郎之職。盛唐時期的王昌齡,中唐時期的白居易,都任過校書郎的職位[16]。到了宋代,??睂W獨立門戶,中央專設校書機構,由校書郎校理圖書,并制定了??睏l例。據《南宋館閣錄》卷三《儲藏》門記載:“諸字有誤者,以雌黃涂訖,別書?;蚨嘧?,以雌黃圈之;少者,于字旁添入;或字側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于本行上下空紙上標寫。倒置,于兩字間書乙字。諸點語斷處,以側為正;其有人名、地點、物名等合細分者,即于中間細點。”[17]宋代的沈括、趙明誠都是??泵?。清代校勘學達于鼎盛,名家輩出,最負盛名者當數盧文弨、顧廣圻、戴震、惠棟、王念孫、段玉裁、阮元、孫星衍等人,如阮元的《十三經注疏》等都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倍受世人推崇。校書的結果是使得那些讀書人有了更好的閱讀版本,古人有懸梁刺股、囊螢映雪、牛角掛書、鑿壁偷光的故事,說的都是發(fā)奮讀書的故事。大抵除了考取功名利祿之外,讀書成了文人士大夫的一種享受,正如朱熹《觀書有感》中所描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p>
三、寫作與讀書 至于讀書題材的繪畫作品,《歷代名畫記》似乎并沒有對讀書圖的收錄。記載中,到了宋代已有讀書圖的出現,如宋李希成《映雪讀書圖》、趙伯駒有《春山讀書圖》。通常,畫家將讀書場景置于山水之中。被譽為“筆力能扛鼎”“天下第一”的“元四家”之王蒙讀書圖最為突出。見于記述的就有:《林泉讀書圖》《匡山讀書圖》《幽谷讀書圖》《九峰讀書圖》《松隴讀書圖》《讀書圖》《松窗讀易圖》《秋山讀書圖》《春山讀書圖》《松山書屋圖》《天香書屋圖》《萬松書屋圖》,等。元盛子昭有《松亭讀書圖》,明有董其昌《廬山讀書圖》,沈周《溪居讀書圖》,杜堇《孔子讀書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讀書山水之間的向往,林泉、幽谷、峰巒、松窗皆為讀書之所。“天風吹出讀書聲,時有幽人自來往”[18],此刻讀書真的成了一種享受。[19] 同時,書齋逐漸成為文人生活的中心及其內心世界的反映,對書齋的描繪也漸漸成為重要畫題,唐代盧鴻所繪《草堂十志圖》,畫中的草堂為作者的隱居之所,唐代詩人王維也自畫隱居處而成《輞川圖》。至元代,文人墨客大都選擇山水之間構筑自己的讀書空間,或請畫家將圖畫于自己的書齋,張渥《竹西草堂圖》是畫家為竹西所作,倪瓚為袁泰繪《與袁寓齋書畫卷》,王蒙為盧士恒繪制《聽雨樓圖》,等等。明清時期,蔚為大觀。如果說讀書是一種輸入的話,寫作則算是輸出。關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揮毫寫作場景,傳有五代周文矩的《文苑圖》,宋代李公麟的《西園雅集圖》以及馬遠的《西園雅集圖》等?!段脑穲D》①畫面中央站著一位穿白袍的人,兩手籠于袖中,俯身靠在虬松之上,平視前方,神情凝定,陷入冥想之中。他對面一人,靠在層石案上,左手托紙,右手執(zhí)筆支頤,抬頭仰視,好像沉思已久,未得佳句,正在尋求。石案前一小童研墨。[20]“西園雅集”歷史上或許并未曾有,但元祐年間,雅集活動極為頻繁,且聚會者、聚會人數和聚會地點也不固定。[21]從傳世馬遠的《西園雅集》(圖7)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兄弟、黃庭堅、李公麟、米芾、蔡肇等十六位名士,于駙馬王詵宅邸西園集會。其中米芾揮毫作書,諸文友或立或坐,凝神圍觀。
縱觀上述雕塑與繪畫,古人讀書與寫作的場景仿佛浮現在我們眼前,那種氛圍多是輕松而愉悅的。這又回到寫作與人文精神關系的問題,寫作終究是為了人的發(fā)展而進行的,“人能弘道,文以載道,文章不著一字空”,這是古人對寫作著文的理解。至今,這依然對我們有極大的啟發(fā)與引導。若是偏遠了“道”,沒有主旨,沒有用途,那么寫作便失去了價值。
(責任編輯:賈明哲)
① [ZK(#]鈴木先生肯定了佛利爾博物館的羅覃先生將館藏周文矩 《文苑圖》 卷定為17世紀的作品,由此,鈴木先生推導出北京故宮所謂韓滉的《文苑圖》卷,是“當時與佛利爾本制作時代相隔不遠的模寫本”。見[日]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上)》,臺北故宮博物院,1987年版,第145頁。[ZK)]
參考文獻:
[1][ZK(#][西漢]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2139.
[2][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M].北京:中華書局,1982.1937.
[3][宋]朱熹.論語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94.
[4]金愛民.《伏生授經圖》之“伏生”形象研究[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2010,(04):70-74.
[5][唐]房玄齡等.晉書·范汪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1982.
[6][清]張廷玉等.明史·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4.1974.
[7][宋]陸九淵、[明]徐階撰.象山先生全集(卷八)[M].四部叢刊本.
[8][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四)[C].四部叢刊本.
[9]太平御覽(卷618)[C].北京:中華書局,1960.2776.
[10]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譯..大正藏[Z].no.262.
[11][元]陸友仁.研北雜志(卷上)[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八十一)[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林樹中.北齊《校書圖》卷新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 1991,(02):10-14.
[14]宣和畫譜(卷四)[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熊承芬.宋徽宗欽定《勘書圖》[J].東方收藏,2011,(09):99.
[16]黎文麗.唐代校書郎與文學[D].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
[17][宋]陳骙.南宋館閣錄(卷三)[C].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卷九)[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高廷亮.《讀書圖》論稿[J].美苑,2012,(03):56-61.
[20]馮景昶.韓滉的文苑圖[J].文物,1960,(07):22.
[21]薛穎、郎寶如.“西園雅集”的真?zhèn)渭捌湮幕馓N[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2):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