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關鍵詞】 數學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激發個體;立足主體;及
時總結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4—0054—01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教學是以數學學科為依據,注重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以解決問題為中心,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從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選擇并確定專題,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引導小學生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和方式,促進小學生綜合性發展的學習活動。為此,如何有效評價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教學活動,就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激發個體,做好自評
傳統數學教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評價更多注重的是結果和是非判斷,不對即錯。而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則要求教師主動讓位,從思想上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等特點,引導他們踴躍參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興趣愛好等,精心設計活動方案,考慮學生的個體特征,讓每一名學生都參與其中,并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有序開展。這樣,讓學生親身參與,避免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滿堂灌輸、學生籠統接受的被動學習局面,充分激發了每一名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動力。學生也很想知道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教師就要及時利用學生的這種自我認知欲望,引導他們學會“照鏡子”,評優點、找差距,進行自我感知評價,加深他們對數學問題的主觀理解和是非判斷,從而達到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自我感知,在潛移默化中學有所獲的目的。
二、 立足主體,開展互評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數學綜合實踐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活動的組織開展必須是學生共同參與、互相配合才能順利進行。所以,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就必須立足學生為主體這一基本特征,引導他們用比較、分析、建模、估測、推理、轉化、統計等數學思想方法,進行學習和探究。同時就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表現在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之間展開充分的交流探討,賦予每位學生評價別人的權利,以營造研討、探究、思考的濃厚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也當起評價者,促使他們認識自身不足,相互發現問題,共同找準努力方向,達到相互評價、提升效果的目的。
三、 面向社會,家長參評
眾所周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家長如果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孩子的教育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天然優質資源,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教學活動方案設計中要盡可能地將家長考慮其中。因為家長有著不可替代的參與熱情和內生動力,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取得更好教學效果的必要選擇。活動設計要給家長設計專門的環節,交待必要的任務,自然而然讓家長由場外指導直接進入賽場評判,使他們能親眼看到自己孩子真實的發展情況和在校表現,并從中找出孩子的差距與不足,在參與中感受,在配合中感知。聽取家長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對方案設計的理解和體會,對學生行為表現的評價,對學生、老師、家長相互之間配合的感想,尤其是對今后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建設性意見和積極建議,從而達到促進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思路,改進活動方式,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四、 及時總結,老師點評
綜合實踐活動這種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由“以知識傳授為本”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轉變;由“以教學生學會”向“教學生會學”轉變。教師集策劃、編導、主持于一身,努力創設寓抽象數學問題于充滿新奇而富有趣味性的活動情境中。活動開展是否成功、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教師心里要有一把尺子,即重在評價學生參與活動獲取知識及信息量的多少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方式以及研究性學習方法。要注重過程的評價,按事先所預想、預設及時對活動進行全面的總結點評,對學生、老師和家長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和表現進行全面客觀地分析評述,從活動的目的、創設、實踐,尤其是效果等方面給予總結性的評價,肯定活動中出色的表現和突出的做法,歸納活動中不應該出現的問題和有待進一步改進的過程和方法。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有效組織與方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為GS(2014)GHB1475)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