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 鄒紅
【摘要】在高三英語一輪復習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是我們英語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以逆向思維指導和改進學生的審題和解題能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從分析命題者的命題意圖及命題方式上列舉了高三英語一輪復習中逆向思維的具體應用及培養方式。逆向思維是一種反常規的創新思維方式。在英語復習備考時若能注重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就可以讓學生更準確地分析試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審題能力并最終提高高考英語成績。
【關鍵詞】逆向思維 復習效率 二語習得 命題者的角度 模擬命題
2008年,本人有幸被聘參加江西省中考命審題工作,并在之后數次參加命制贛州市12縣(市)重點高中期中考試英語試題等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我學到了許多關于命題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高三英語第一輪總復習教學中,我結合自己的命題經驗以及往年的復習思路后,我常常鼓勵學生換位思考,即:讓學生嘗試著站在命題老師的立場上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再結合老師平時上課所講解的重難點,猜一猜命制該題目背后隱藏的設計意圖及考點。換了一個立場,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便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強;換了一個角度,分析問題的視野和思維方式也相應的得以拓展。因為此時學生在主動地思考所接觸的語言材料,而非被動地接受,因此學習效果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學生逆向思維意識的樹立和主動思維能力的培養都要依賴老師循序漸進的引導和練習。在日常教學中,我常跟學生說,假如我就是你們的高考命題老師,你們一定要時刻猜測我的命題和考查意圖,而不是一拿到試卷就從頭看到尾。下面,就舉例說明我的做法:
第一步是調查學生原來做英語閱讀理解的習慣。
常規做法是:老師利用自習或輔導時間,發放問卷進行調查或進行訪談的方式去收集學生做閱讀理解題的習慣,(為了提高調查的信度和效度)老師最好選擇英語基礎在及格以上的學生群體。同時設計好實驗組和對照組,調查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在拿到試卷后,是先閱讀文章內容還是先閱讀題目?
2.在閱讀題目時,要不要閱讀四個選項?
3.是先閱讀題干還是先閱讀選項?
4.要不要在閱讀文章前看選項?
第二步就是反復的逆向思維技巧訓練。常見方法有及其具體做法如下:
1.充分利用教材(必修1-5,如果基礎好,則選修教材更具有挑戰性),讓學生進行小組命題比賽。老師事先指定某單元的某篇文章或某些段落作為材料。
2.利用網絡或英文報刊雜志獲取一些新的素材,最好是學生感興趣的但同時又高于他們的基礎(這一做法的原理是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因其研究表明: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把握“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
3.在講評試卷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對于部分典型的錯題進行試題分析,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去做。如題干的設置、選項的設置以及措辭的嚴謹等。
第三步就是總結和測試檢驗。
經過上述的三個過程,我們要進一步激發學生去自己注意和發現語言,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復習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因為高考閱讀理解等試題的文章都選自最近的英文報刊或網絡,與中學英語教材中的課文相比較,語言顯得更加繁雜,更原汁原味。他們的應對能力往往取決于他們觀察這些“繁雜語言”的準備程度,以及自己去發現它們是如何構成的。因此,在高考復習中,老師更要多提供學生語言分析和發現的訓練機會,使他們具備面對“真實語言”的能力。
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后,可以讓學生舉行閱讀理解題型的命制工作:在同學之間相互測試,交流命題的意圖和感受。通過“模擬命題”,摸索到解題思路,知道先了解命題意圖后,才能領悟“順藤摸瓜”在解題中的重要性,這個“藤”就是老師反復強調的那個語境,即:設題的陷阱。只有通過“模擬命題”,學生才會看穿閱讀理解中干擾項的廬山真面目,才會揭穿干擾項設置小伎倆不外乎于張冠李戴、夸大或縮小事實、無中生有、東拉西扯;才會感覺到正確選項如同一個深藏不露的“地下黨員”,要想在人群中找到他,必須掌握“接頭暗號”。
學會“逆向思維”,其實就是教會學生“跳出盒子想問題”。因為在閱讀理解中,學生經常會犯“自以為是”以及“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文章作者身上”的錯誤。但通過一段時間的逆向思維訓練后,他們大部分可以融入作品中去,把自己當成文章中的主人公,進行“角色思維”,去思考問題;也可以把自己換成文章的作者,進行“作者思維”去推理判斷;最重要的是可以站在命題者的角度去審視題干及選項。總而言之,就是讓學生學會了利用逆向思維。
參考文獻:
[1]何自然,張巨文.從上而下——成人外語學習之路[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3.
[2]唐波.彭志紅逆向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比較[J].西北醫學教育,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