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艷
摘要:興趣是人類積極地進行認知活動或探索世界的認識傾向,是學習動機的重要的成分。用數學美感染學生是激發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依據學生特點,創設樂學情境。“成功”與“愉快”,讓每一位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多樣練習,鞏固興趣。
關鍵詞:高中數學 學習興趣 激發
打著學生學、趕著學生學永遠不如學生主動學效果好,這是教師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事實上,這句話也驗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所說的“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而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最有效的途徑和手段就是想方設法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最大的內驅力。
我們自恢復高考以來,高中教育教學很長時間都是在發展應試教育,往往忽略學生的興趣需求和情感需要,這往往使學生長期處于一種壓抑的狀態,這種狀態不僅不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從2004年起高中課程改革全面推進,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強調要尊重學情,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提高。
高中數學學科本身是一門需要學生主動思考要求很高的學科,其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要求更高,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適應狀況來看,因為難度的增加,學生在高中數學學習中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舊中求新來變化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具體著手呢?
一、引導學生愛數學
現在的高中數學教學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即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和他們的現實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數學教師要利用好這一特點,來增加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喜愛,進而培養學生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設疑激趣
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最感興趣的就是那些他們似懂但是又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樣往往能夠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據此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歷來設置問題激發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如教學函數的表示法時,舉一個例子:
某市地鐵的票價按下列規則制定:
6公里以內(含6公里),每人次3元;
6公里以上,每增加10公里,票價增加1元。
如果某條線路的總里程為30公里,請根據題意,寫出票價與里程之間的函數解析式,并畫出函數的圖像。這樣就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由此產生學習動機,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在競爭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精力最旺盛的階段,他們喜歡表現自己,同時也爭強好勝,據此教師要利用好他們的這種心態,教學過程中可預設能夠競爭的環節,發揮學生小組合作的優勢,鼓勵他們之間的競爭,這樣才會起到持久的愛學習數學。
(三)適當的操作,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感知——表象——概念是學生認知一個數學知識的基本過程,相對于抽象思維,直接感知更直觀也易于學生們掌握和學習,所以在講授具體的知識點時,教師要注意加強學生親自訓練和解決問題的實踐操作,使學生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加深對于相關概念和知識點的理解,這樣學生才能夠實現對于知識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也能夠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幸福感受,這樣也就能夠更加喜歡數學學科。
(四)在評價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經常采用讓學生回答問題的形式參與課堂,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每一名學生在參與后教師都要盡可能給學生一個積極的、鼓勵性的評價,這樣學生才會不斷地保持學習數學的熱情,特別是差生以及當學生在解決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的鼓勵和肯定是對于學生信心最大的鼓舞,切忌使用傷害性的語言。
二、注重學習方法指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教材以“指導教法,滲透學法”的思想,在每章節內容的編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議一議”“讀一讀”等欄目,其獨具匠心、面目一新。在教學實踐中,從興趣教學入手,側重于從以下幾個環節中進行:
(一)培養閱讀習慣
如教學函數模型及其應用時,可出示閱讀題:
假如你有一筆資金用于投資,現有三種投資方案供你選擇,這三種
方案的回報如下:
方案一:每天回報40元;
方案二:第一天回報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報10元;
方案三:第一天回報0.4元,以后每天的回報比前一天翻一番。請問,你會選擇哪種投資方案?并通過提問、或評估的形式來檢查效果;或有計劃地組織學習小組以討論的形式探討閱讀內容。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找出問題,并不失時機地表揚在閱讀中有進步、有成績的學生,使學生有獲得成功之喜悅,從而產生興趣,養成閱讀的習慣。
(二)培養討論的習慣
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合理性的提問,引發學生進入教學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引發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特別是一題多解的題目或需要分類討論的問題。
(三)培養觀察能力
學生對圖形、對實驗的觀察特別感興趣,缺點是思維被動、目的不明確,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有的放矢、積極主動去觀察。可采取邊觀察、邊提問、邊引導學生對變化原因、條件、結果進行討論;也可以創設教學情境把學生帶入較熟悉的環境中去觀察。這樣能使學生體會觀察所帶來的收獲與興奮,自覺養成觀察的習慣。
(四)培養小結習慣
經常強調自己去歸納、小結,這使學生記憶效果明顯,認識結構清晰,學過的知識不易遺忘。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正確的學法指導,才能使學生站在教學的主體位置上,學有所獲,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能保持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中數學教學要本著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為目標,靈活多樣的設計教學流程,想方設法的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學生才能夠實現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積極的投入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數學知識,感受數學的魅力,打造高效的高中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趙佶,屈隨祥.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策略[J].教育革新,2009(10).
[2]曹成金.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10).
[3]簡書峰.高中生數學學習興趣的調查與研究[D].河南大學,2011.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