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摘 要:以寫字課堂上的過程性評價為突破口,研究如何將寫字教學評價的功能與價值完美整合。分別從關注評價主體多元化、關注過程評價的目的性、關注過程評價中激勵的全面性、關注過程評價的持久性四個方面講述寫字課堂上的實踐做法和效果。闡述了將過程性評價理念實踐于寫字課堂的現實價值,最終實現運用過程性評價來開啟提高學生書寫素質的綠色通道。
關鍵詞:寫字課堂教學;過程性評價;自主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那怎樣的評價才能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評價的目的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因此過程性評價這種教學理念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
傳統的課堂評價觀在寫字教學中有許多弊端。一方面,認為“寫字教學過程性評價的重點在于學生課堂行為的評價,即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隨時給予一個等級……階段教學結束后進行總評。”這樣的評價觀把過程性評價鎖定在最終的評價結果上,忽視了個體的處境需要和發展過程。另一方面,把學生的興趣引入歧途。僅僅以寫字的美觀與否來評價他們的成績乃至學業態度,對學生的寫字興趣、自信心全然不顧。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激發興趣,發展自主能力
教師僅僅作為權威者的評價,對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甚微。過程性評價理念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提倡師生互評、生生互評與自我評價,盡量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如范寫后,我說:“誰愿意當小老師,評一評老師寫的字哪里好?或者哪里不好?”學生積極性很高,在為老師評字的過程中發現了漢字的構字特點,領悟了漢字的美感。接著我抓住時機引導:“你能比老師寫的還好嗎?”從而激發學生超越老師把字寫好的欲望。這樣,讓學生在評價中了解他人長處和自己短處,達到提高寫字水平的實效。自評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內容,它使學生對自己的寫字習慣、過程、結果進行反思,激發了寫字學習的熱情,增強了自信心,如學生自己仿寫例字時讓學生把字與范例比較觀察。
二、關注過程性評價的目的性,避免走習字彎路
過程性評價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要使學生學會或掌握什么,不但教師心中要明白,也要讓學生清楚,不能隨意或停留于表面形式,要達到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效果。課堂評價用語的目的性是極為重要的,比如在一堂毛筆筆法的教學課中,在學生描紅例字“找”之后,一個學生的字有部分露紅,但干凈整潔,沒有回描。我借勢向學生發問:“他寫得好嗎?”學生說:“不好,有露紅。”我說:“可老師還要表揚他,為什么?”沉思瞬間,便有幾個孩子舉手搶答:“因為他按照描紅的要求做,一筆寫完一個筆畫,不回描。”通過這次簡短的評價,我很明確地向學生強調了描紅要求,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免了學生描紅過程中出現回描問題。
三、關注過程性評價中激勵的全面性,激發學習熱情
它是過程性評價的一個突出功能,隨時隨地地在寫字教學過程中進行及時的評價,激勵學生刻苦習字,是寫字教學的重要手段。無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教師都不應該只用簡單的對或錯來評價,要全面放大學生點點滴滴的優點。
一般,上課時老師過分重視對學生所寫字美觀與否的評價,從而忽視了學生個體對寫字態度投入狀況及體驗過程等的評價,使大多數學生無法體驗到參與的樂趣,也不能全面評價其他方面的情況。針對這一現象,要特別注意上課時運用豐富到位的評語,從而使學生產生“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可能。久而久之,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被逐漸激發出來,他們的學習也就由被動的老師、家長的督促進而演變成自主地尋找、有選擇地學習,這樣教學的目的也就達成了。
過程性評價切入范圍廣,工作要細而且具體,使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邁上新臺階。在批改才開始書法學習或水平較差的學生的作業時,要用放大鏡與顯微鏡去發現、評價他們的優點,應以過去的水平作為參照系數,對于點滴的進步也要不失時機地加以表揚。如果一個字,這個字從整體上看來,不算太好,但只要其中有一個或二個筆畫寫得好,都要注意圈紅。如果一幅作品,只要有那么一二個字寫得好就要把它圈起來。對筆畫寫得好的打小圈,整個字好的畫大圈,特別好的勾雙圈。對于既正確又漂亮的作業,我采用夸獎式的評價方式,如:“你的字寫得真漂亮;你的作業,老師真愛看;批你的作業真是一種享受。”
四、關注過程性評價的持久性,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要在恰當的、持之以恒的過程性評價中才能完成的。如在鉛筆、鋼筆或毛筆的初學階段,書寫前我都要提出“坐姿、整潔、進步、書寫”四顆星,書寫基礎差的學生即使得不到“書寫”星,也可以通過保持雙姿、保持整潔來獲得獎勵,久而久之,良好的書寫習慣便會水到渠成。
寫字課堂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要細化,要從學生作業中的每一個符號開始;要從課堂上簡短精彩的評價開始;要從對學生言行的點滴肯定做起,從而開啟提高學生書寫素質的綠色通道,以期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王小青.小學寫字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揚州市四所小學為例[J].揚州大學,2013(05).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