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亦峰
摘 要:以譯林牛津教材為例,闡述了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介紹高中英語教學滲透文化意識的主要原則,并針對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滲透策略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文化意識;薄弱;策略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薄弱的具體表現
1.教材內容缺乏教學深度
現行高中英語教材的編寫對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結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限,導致其難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在課內外對文化的認識偏差時有發生。許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按部就班,完全按照教材編排順序開展教學,對教材的使用缺乏靈活性,難以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許多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時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在實際教學中文化解讀部分幾乎忽略掉了。
2.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對文化知識評價的重視
目前,許多教師存在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就以Festivals一課為例,在聽力材料中涉及復活節的歷史,包含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而教師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通常是以聽力技巧以及練習為主,完全沒有對其中的文化知識加以闡述,缺乏對文化內涵的分析與研究。此外,現行教學評價模式多為課后評價。評價內容無非就是對語言知識的評價,而涉及文化知識的評價非常少。并且高中英語教學評價的主要手段是考試,而語言知識又是考試的主要內容,考試僅僅是對學生的語法與詞匯掌握情況進行檢測,基本上可以忽略文化知識。
3.輕視文化差異,缺乏對本土文化的滲透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環境、歷史背景、風俗習慣以及宗教文化等的差異,其思維方式必然有所不同,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目的語言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聯系。通常情況下,如果某個單詞沒有列入重點詞匯考查中,那么教師是不會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引導以及對這些差異進行了解的。例如,英語中的politician翻譯為“政客”,具有貶義,指的是追求名利不擇手段的人。而在漢語中“政治家”指的是從事政治工作的人,多為褒義。此外,一些常用詞如boyfriend,girlfriend分別指“男朋友”和“女朋友”,然而從簡單字面上來看其內涵是有一定的差別的。盡管文化的差異性往往受到忽視,然而在英語教學中還是會有涉及文化內容的部分,而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卻沒有對本土文化加以關注。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滲透要點
1.相關性
相關性原則對導入的文化內容與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或者需要教材有一定的拓展,尤其是對教材中語言材料的充分利用,盡量保證與語言教學的一致性。以譯林牛津中的第三模塊第二單元為例,這是一篇講述英語歷史的經典文
章,就目前的高中生而言,他們對英語的發展史并不理解,包括英國國家的形成與擴張史。此外,學生對以往的英語往往抱以好奇的態度,然而他們基本上對莎士比亞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通過莎士比亞引入話題,并且可以將第八模塊第一單元project中的一篇Robert Burns的一首詩引入,即A Red Red Rose,如此可以使學生了解到英語中的“文言文”。
2.實用性
一方面,實用性要求教學內容與日常交際有緊密的聯系,應詳細解釋一些對交際造成干擾的文化因素。然而另一方面,實用性還指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比較思維,這一點至關重要,應對接觸到的知識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進而使學生能夠以獨立閱讀的方式來獲取知識,并在面對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并找出解決方法。
3.循序性
循序性指的是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具有層次性的文化內容,從現象到本質,慢慢地將其范圍擴展開來。根據高中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的趣味性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之一。根據牛津英語教材的編排,可以看出其基本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前三個模塊主要將學生的自我認識作為重點內容,而四、五模塊則開始講述社會的有關內容,包括體育、科技、環境等等。六、七模塊則將人的內心世界作為主要內容。最后三個模塊則開始對社會進行深入了解,例如宗教、文化、文學等等。以高一模塊二第三單元為例,其講述的內容與法老的詛咒有關,因此可以添加一些相關內容,例如金字塔的建造等等。而到了高三模塊九第三單元的雅典衛城,則需要以復習的方式提出前面學習過的內容,并且對兩大文明古國的特點及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加以深入的講解。
三、高中英語教學文化意識滲透策略
1.正確理解文化,對文化意識培養目標加以明確
理念定位的正確性只能提供一個正確的方向。由于文化具有復雜的概念,因其界定可以站在多個角度進行。就外語教學而言,由于文化的界定有著廣泛的范圍,涉及的內容較多,因此應將“文化”視作特定人群的整個生活方式,如此才能保證其概念能夠符合課程標準中的規定。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同的教師其教學風格也有所不同,然而應該有統一的基本要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授課前應明確文化意識培養目標,根據課程標準與教材內容,對課程所要求的文化意識培養目標進行分解,逐步操作并對重點進行深入講解,以此使教學活動中能夠融入跨文化意識背景與跨文化習慣。
2.通過閱讀拓展文化,借助文化深入閱讀
在進行文章閱讀的過程中,大部分情況下學生會由于文化障礙而難以對文章整體內容有一個正確的了解。這一現象我們可以將其稱為文化背景知識的缺失。盡管與詞匯或語法不同,文化背景知識并不會對文章理解造成直接的影響,然而作為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理解的關鍵要素,背景知識還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如果文化背景知識匱乏,那么通常是難以進行正常的閱讀思考
的。因此,必須在閱讀中使文化背景知識得以擴展,并利用獲得的文化知識來實現對文章的深入閱讀。
3.加強對文化差異的理解
對于牛津英語教科書而言,在許多文章中都有英語文化意識的滲透,通過對課文的講解,學生能夠對英語世界的諸多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例如,牛津英語模塊三第一單元,其講述的內容就與西方人的報恩觀念有關。通常中國人的報恩觀念是以A施恩于B,B回報于A;而西方人則是B受到A的幫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給C帶來幫助,教師在授課時除了基本知識內容的傳授,還應對這種文化差異進行闡述。由此可見,為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就必須加強對文化差異的理解。
總而言之,英語教學應以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培養作為主要目標,使其具備在不同社會與文化背景之下與人交流的能力。在與外國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容忍語法或者發音錯誤,然而必須尊重對方的文化習慣。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必須注重對文化意識的滲透,教師除了傳授語言知識,還要加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以保證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有效運用英語。
參考文獻:
[1]江淑玲.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薄弱問題管窺[J].教育學術月刊,2012(04):102-104.
[2]孫冬雪.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薄弱問題探討[J].城市地理,2014(18):183.
[3]朱松林.淺析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薄弱問題[J].英語廣場:下旬刊,2013(06):13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