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錢斌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已經不滿足于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開始對精神思想有越來越高的要求,這其中有一點就是對審美能力的培養。審美能力是逐漸形成的,初中音樂對這種審美能力的養成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途徑。音樂是對一種情感的表達,通過音樂給中學生所表達的中心情感會讓他們引起共鳴,從而提高中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初中音樂;審美能力;培養對策
審美是對一個人的內在要求,是一種思想、情感上的要求。審美能力是潛移默化的,體現了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對于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初中音樂的學習。音樂通過不同的音符和文字向我們傳達了不同的感情和思想,音樂的欣賞有時候是抽象化的,需要我們找到更好的培養對策,對初中音樂有更高層次的領悟,從而提高中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培養中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興趣是開始的前提,當中學生對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之后,就會從內心去接受、聆聽欣賞,真正體會音樂傳達的信息,不知不覺中就會影響中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中學生的精神生活。因此,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注重中學生對音樂興趣的培養還是很重要的,有助于進一步審美能力的培養。
1.精心設計編排教材
初中音樂老師都是依照課本對學生進行音樂修養的培養,學生對于課本的依賴性就更大了,課本中的內容幾乎就是中心。由此看來,這對編排教材的人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材的改編要由淺到深,盡量多選擇一些符合中學生心智的歌曲,更加貼切生活,容易理解歌曲,比如說一些愛國情懷的歌曲《歌唱祖國》《祖國頌》,這種歌曲激情澎湃,容易激發情感上的共鳴,使中學生對這類歌曲產生極大熱愛;還有一些抒情歌曲《金色的秋天》《西風的話》,抒發了對收獲季節的期盼與熱愛,容易讓中學生聯想到自己就處于作者的角度,身臨其境。
2.老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
學生對音樂興趣的來源還取決于老師所講的內容,老師要學會變動,老師所傳授給學生的甚至比教材本身更重要,音樂的學習并不局限于教材。對于有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果可以用音樂表達出來,老師可以搜集這方面的音樂知識,在課堂上展現出來,引起中學生對音樂本身的興趣,從而領悟到音樂的表現力,進而提高審美能力。
二、創設藝術情景,感受音樂美,培養審美意識
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職。通過設計藝術情景,使中學生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音樂帶來的沖擊力,體會音樂的魅力,喚醒審美意識。
1.借助實際形象,設計情景,寓情于景
設計情景,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展現出來。第一就是語言的描繪,很多音樂都會帶有歌詞,通過歌詞,再加上音樂老師的點撥,中學生可以在腦海中想象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動畫面,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將自己融入情境中,感受音樂帶來的美感;如果歌曲本身就沒有歌詞,老師可以在學生欣賞音樂的時候,用生動的語言將音樂所表達的畫面描繪出來,學生用心去感受,比如說《春江花月夜》這首琵琶古曲,課本上并沒有歌詞,但是在欣賞的時候,老師會讓我們閉上眼睛,緊接著說:“月亮從東山冉冉升起,一葉小舟在湖面上蕩漾著,春風吹動著湖面上的水波,波瀾不驚,岸邊的柳樹和花草搖曳的風姿倒映在小湖中,我們在小船上欣賞著這一切的美景”將大自然的美麗風景展現在我們面前,給人一種敞亮開闊的心境狀態,從而體會到音樂帶來的美感,喚醒在我們心中的審美意識。
現在教學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多媒體教學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因此第二種方法就是通過多媒體演繹動畫的方式將情景真實地演繹出來,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存在,將真實的情感通過動作更加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比如說教材中的音樂欣賞《東方之珠》,老師可以將香港這么多年的經濟發展變化展示出來以及香港同胞對于祖國統一的渴望通過語言的形式表達播放出來,讓中學生也感受一下當時祖國統一的艱難和無所畏懼,珍惜現在好的時光。
2.放飛思緒,插上想象的羽翼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概括著一切。”想象對于音樂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音樂有時候不是用語言就能描繪出來的,有時候就是一種感覺,需要中學生充分調動審美想象,以創造性思維思考音樂所表達出來的情景,音樂是自己聽到的,別人說得再多,不如自己真切所感受到的,將自己的思維融入音樂中,和音樂共同成長、起伏。在自己創造的氛圍中,領悟不同音樂作品的美,實現對不同事物的審美認知以及自己獨特審美觀點的培養。
三、教學概念上的轉變
在新的教育體系下,我們對教學手段也要有所轉變,舊的教育模式已經不滿足于現在的需求,基于音樂本身的獨特性,在音樂的教育上就更需要大膽、創新的教學概念,只有這樣的改變,才會讓中學生的審美能力有新突破。
1.充分調動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傳統的觀念中,上課就是聽老師講課,不允許有小動作,更不允許有吵鬧的聲音,然而音樂課堂上本應該就是歡聲笑語,不應該被掩蓋起來,這就需要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讓學生親身體會一下,感受音樂旋律帶來的快感。
在教學案例中,比較好的是《豐收鑼鼓》的欣賞,在這首曲子中有笛子、堂鼓、嗩吶、云鑼、二胡的演奏,我們可以用桌子代替堂鼓和云鑼、小號代替嗩吶、二胡的演奏可以交給老師。笛子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了,以這種形式演繹出豐收的喜悅之情,跟著音樂的節奏和步伐,激發學生的熱情,使學生的審美觀點得到延伸與拓展。
2.給予中學生表現的空間,增強自信心
中學生正值青春最美好的時期,充滿了表現的欲望,老師應該盡量給予寬松自由的環境,讓中學生表達自己的音樂觀點和對音樂的認知程度,對于正確的音樂審美應該給予充分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讓學生以后會有更加積極主動的表現。
總之,中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與初中的音樂教學密不可分,它們的關系是千絲萬縷的,正確有效地引導中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才是提高審美的關鍵所在,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與實際相聯系。審美實際上就是對生活的審美、一種對生活態度的表達,塑造出一種高尚的人格,以新的面貌迎接新時代。
參考文獻:
鄧靈芬.音樂欣賞,叩開學生審美能力之門:淺談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3(0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