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鳳
摘要:有效課堂是一種能夠經受時間和實踐考驗的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了幾點關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方法。
關鍵詞:數學課堂 ? 課堂有效性 ? 學習積極性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58
自古以來,數學這門學科就被認為是理性最強的一門學科,要想學好這門學科,不是僅僅有聰明的大腦和天賦,關鍵還是在于對待學科的態度和勤奮程度。對于小學生來說,思維與觀念尚未發育完整,其接受各科文化知識的能力都是相當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是興趣也是影響學習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教學也變得靈活自由,學生的興趣也漸漸地有所提升,教師要牢牢把握數學課堂教學,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激發他們的思維,引導他們感受和探索數學之美。那么,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呢?下面我就此問題提出幾點淺見。
一、從自身和課堂入手,讓學生喜歡上教師,也喜歡上數學課
對于天真爛漫的小學生而言,興趣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對教師的印象,因此,教師首先應當從師德修養、言行舉止、儀容儀表等各方面完善自己,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尊重你,在教學生活中,要把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與學生交朋友,讓學生真心地喜歡你,那么學生自然而然地也將喜歡上數學課堂。教師除了要做到提高自身修養以外,還應當在數學課堂教學方面下工夫,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也就是說在新課剛剛開始的時候誘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是很重要的,興趣是智力開發的原動力,因此,教師在導入課程時,應當適當地組織數學課堂游戲,它可以直接喚起學生的愉悅感,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在講授100以內加減法時,可以模擬超市的買賣場景,組織一部分學生扮演售貨員賣東西,一部分學生扮演顧客來買東西,在買賣東西的過程中計算簡單的加減法,從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實際用途,這樣更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從教學方法入手,民主教學構建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嚴謹的教學固然重要,但是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同樣重要。教師要反復調整課堂秩序,實行民主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構建良好的師生雙邊關系。教師要培養學生敢于提出質疑,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就應當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對有爭議的地方向教師提出質疑。一個民主的課堂應該是師生平等交流,學生能夠縝密細致、引經據典,教師能夠對此表示贊許,同時也要給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以信任、鼓勵。使得學生敢于表達自己,不僅有利于發揚學生的個性,還能促進師生之間良好溝通,使課堂內容更有針對性。
比如,講授一年級數學上冊“分類”這一課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確“什么叫分類?”“分類應該依據什么?”等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即將不同顏色、不同長短的鉛筆和彩色鉛筆打亂放在一起,讓學生思考應該如何分類,并把想法講出來,并說出分類的理由,比一比誰的分類方法更合理。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有的按顏色分類;有的按鉛筆的種類分類;有的按長短分類。此后,再對這些分類方法做詳細解釋,對不清楚的學生加以指導,這樣學生能夠在自己動腦思考、自己動手實踐的前提下學到知識。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學習習慣均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同時,使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抱有一種想學、樂學、會學的態度。
三、從學生心理出發,幫助學生構建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數學學科不僅需要整塊知識框架的構建,它還包含了許多瑣碎的、枯燥的小知識點,本身學習就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再加上學生的計算能力、思維能力、領悟能力都有一定的差異,這就導致學生做同一件事情花費的時間與得出的結果都不一定相同,同樣的一道題,有的學生有可能幾分鐘就做完了,而有些學生可能一節課都做不出來。如果教師沒有及時關注他們,這些學生很有可能喪失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面對數學課堂他們也提不起興趣。因此,教師要有一定的靈敏程度去發現這種差異,并及時關注學習困難的這部分學生,這樣才能及時幫助他們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恢復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四、從實際生活出發,創造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情景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困難點或者是枯燥零散的知識點,小學生身心發育尚未完善,常常表現出克服困難的能力弱,當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屢屢受挫后,學生就會討厭數學、畏懼數學,這樣將直接降低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來滲透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時機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興趣相關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這種情景下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在這種樂趣的指導下,學生將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另外,教師應當注意盡量構建開放性的、多元化的生活情景。在構建情景時,首先應當延伸課內知識,將知識轉變為實踐,在實踐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在小組討論中提出猜想,最后在教師的講解中做到掌握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數學思維模式。就像上文提到的,在講授100以內加減法時,構建超市買賣的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學到數學知識,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使學生對學到的知識更加印象深刻。
生產和生活實際是數學的淵源和歸宿,其間大量的素材可以成為數學課堂中學生應用的材料。作為教師,在生活中應當留心,為學生提供生活素材,讓生活走進課堂,讓數學走進生活。真正讓文本的“靜態”數學變成生活的“動態”數學。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即可用得上,是實實在在的。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廣大人民教師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課堂是一種能夠經受時間和實踐考驗的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從課堂有效性出發,以學生為根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實踐中學到真知。另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也是構建有效課堂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教師應當在學習與生活中多與同學交流、談心等,做到真正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這樣才能從學生根本利益出發,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賦有實效性,才能煥發出新課程理念在常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指導作用,從而使學生在有效的數學課堂中提高自身素質。
(責編 ?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