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常臺
(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山東 平度 266700)
?
論高中音樂教育的現狀與創新發展
陳常臺
(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山東 平度 266700)
摘 要:音樂學科是高中教育體系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課程,同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伴隨著教育體系架構的調整與完善,高中音樂教育開始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在此過程中,音樂教學也發生了巨大變革,我們在看到音樂教學可喜變化的同時,也應正視傳統音樂教學存在的不足。基于此,文章從高中音樂教育現狀出發,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創新發展策略,以供相關讀者參考,力爭我國高中音樂教育水平更上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育;現狀;創新發展策略
音樂教育作為高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元素,其在高中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盡管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音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發展,然而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高中音樂教學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仍舊面臨著眾多難以避免的問題,受到了極大的制約影響,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音樂教學陷入困境,處于為難的境地。鑒于此,新形勢下,高中相關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在實施音樂教學活動中,順應教學改革理念的發展趨勢,從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推進教學方式的轉變,積極推進教學思路和方法的創新,以優化教學流程,提高音樂教學成效,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技巧以及綜合素養水平,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音樂理論課枯燥
由于受到學校環境條件的禁錮,使得部分從事音樂教學工作的教師,自身教育理念與時代脫節,所沿用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過于陳舊。在實施教學活動過程中,仍舊無法脫離“教師主體”的影響,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忽略,學生只能盲目地接受教師所授予的知識,課堂整體缺乏互動性,師生之間缺乏密切的交流與溝通,只是盲目的模仿操作。這樣一來,音樂課變成了一門普通的文化理論課,難以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脫離了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個性,不僅無法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甚至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學生的叛逆心理,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音樂教學水平停滯不前。
(二)音樂課缺乏重視
為順應素質教育改革發展潮流,地處經濟發展落后地區的農村高中也相繼開設了音樂這門課程。然而由于部分學校及領導缺乏現代教育意識,思想觀念還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他們看重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高考的升學率等,音樂課被看成“形式課”,誰都不愿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由此造成音樂課只是一個副科,在與主科發生沖突時,不得不讓步,主科的教學課時不足時,直接占用音樂課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高中音樂教學陷入困境,處于為難的境地。
《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發布不僅對高中音樂教學有了更全面的指導,而且把音樂教育推進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也使社會重新去認識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科協同發展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H.哈肯(Hermann Haken)創立了協同學理論,他認為在系統內部,協同導致有序。系統內部存在著一系列的子系統,這些子系統之間既相互關聯,又有獨立運行,只有當關聯運動占據系統內部的主導位置時,才能夠促使各子系統間產生協同效應,提高整體功能。同樣的道理,現行的高中素質教育體系中,融合了德智體美勞,而美育也包含了音樂教育,德智體美勞作為高中教育系統的子系統,它們之間既有獨立運行,又有關聯運動,只有把德、智、體、美、勞五者之間形成一個關聯運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才能最大程度激發素質教育的力量。
(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音樂學科所特有的情感價值,決定了其在陶冶學生情操、涵養、美感及人格方面的優勢。可以說,音樂是一項情感教育活動。高中生處于15-18歲之間的年齡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生巨大變化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情緒、情感日益豐富,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個性;他們的情感、思維、個性、自我意識等都逐漸趨向于成人。為此,在高中階段實施音樂教育,可以誘發學生的內在情感,觸發他們的內在積極情感,從而使消極性情感得到宣泄與寄托,在情感體驗中調整自己的身心,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
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應突出以下特點:①創新性。推行高中音樂教育的創新,應先有創新之義,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引入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點,在知識滲透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人性化”的實質,從而深入學生心理深層,理解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規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音樂知識。②系統性。音樂知識是一個系統化的體系,當中所涉及到的各種知識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吸收、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要立足音樂知識系統化這一特征,以西方先進的系統理論知識為標志,逐步形成一個多學科密切融合的知識系統,以幫助學生強化知識的應用。③理論性。音樂教學所涉及到的各種知識,最初基本都是以理論知識的形式出現的,并以此為基礎,顯示出相關的教學經驗總結。教學活動實踐過程中,教師應進行理論知識與實踐的最佳融合。
(一)加強教材建設,開發符合學生特點的教材
傳統的音樂教育教材缺乏對高中教學層次的準確定位,一部分重點教材、推薦教材也不全適合高中學生使用。再加上,市場上流通的可以供高中選擇并適用素質型人才培養的音樂教材并不多,如何從素質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出發,開發符合學生特點的教材將顯得十分重要。為此,從我國高中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最好由學校主管部門牽頭,組織相關一線教學的音樂教育老師開發,以免引發分散、水平低下、標準不統一問題。與此同時,負責教材開發的教師還應采取相應的規范標準,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社會的實際需求,在保證理論知識基本夠用的基礎上,增添學生音樂能力培養的內容或板塊。
(二)拓寬教學手段,增加網絡新媒體學習陣地
新媒體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陣地,基于新媒體的音樂教學是一種創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信息科技與現代化音樂教學的有效結合,它能夠有效地把網絡信息資源融合到音樂教學中,從而擴寬學生的視野,把學生帶入一個全新的世界。高中音樂的傳統教學模式,主要是進行理論知識型的授課,在技能方面也是根據學生不同的聲音特點和修養、不同聲音感受和理解而開展歌唱技能技巧的訓練,學生的音樂素質、文化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等差異隨之決定了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表現力。針對教學對象的差異性,教師可以采用新媒體技術對不同條件和素質的教學對象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模式。
例如:針對學生在歌唱發聲方法和技能技巧方面存在的不足,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所具備的大容量教學信息,實現教學信息資源在一定時間內的大量高速傳輸,讓學生在伴隨著聲像、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的影像切換中,多維度、多層次擴展自身的創新思維和能力,讓自身的知識結構更加清晰明了,相信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深入了解呼吸的調整、歌唱共鳴腔體的運用以及身體機能的松緊度等知識,教學重難點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再如,針對學生的聲色特點、歌唱技巧、藝術表現力方面,教師可以借助以計算機輔助教學為代表的音樂創編加工技術,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建構學生可參與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課堂環境中對自己的演唱風格進行地位,包括作品的選擇、安排、分析;舞臺表演設計;音樂會策劃等等。
(三)以學生為核心,促進學生協同發展
1.教學要遵循教學規律
首先,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基點,教學以學生為本,教師為輔,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觀作用。教師從旁做好引導工作,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由具體作品接觸到基礎理論的理解,從基礎到深層次的知識,逐步掌握,逐步接受。以幫助學生在學習、討論、分析的過程中,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并能積極自主探索,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此外,教師在授課時,可以盡可能地引入一些生活實際中真實存在的音樂案例,把這些典型案例和理論知識融合起來進行講授,通過分析典型的音樂案例,能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音樂理論的實際應用。
2.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由于受到學生自身條件以及客觀環境的影響,學生在音樂素養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同時也導致他們在學習音樂方面的技能和水平的不同。教師要懂得尊重學生自身的差異性以及他們的個性化發展,改變教學目標要求統一規劃的現狀,針對不同層次基礎、不能能力水平的學生,設計符合他們層次水平發展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基礎,進行教學,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不同的音樂技能。同時,教師在對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行安排時,還應切身地圍繞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與學生融為一體,然后進行教學,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以及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和習慣。
(四)多元化探索、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程,所謂“學以致用”,音樂創新教學,意在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并運用到解決實踐問題的實踐之中。對于高中音樂教學來說,進行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增強實踐教學比重,做到“精講多練”。一方面,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把理論與實踐高度融合,在講授完理論知識后,提供給學生實踐練習的機會,組織學生發生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吸取經驗、總結經驗,在經驗中獲得進步,找到音樂學習的“感覺”,從而更加積極學習音樂。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積極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對音樂進行獨立創作,以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在創作中體現自己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五)實施科學評價,增強學生的學習情感
積極的評價,對于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保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尤為重要。傳統教學模式的體育評價以結果為標準,這對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毫無幫助。為了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效,幫助全體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應把評價作為手段,轉變傳統的評價方式,考慮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以此促進教學和學生的發展。在評價學生時,教師既要關注結果,又要關注過程,讓各類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音樂與詩歌的交融==群眾藝術歌曲”一課為例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合作意識、參與積極性、是否注意演唱細節等層面進行評價。對于學生表現好的地方,加以肯定和贊揚;對于學生表現不足的地方,委婉提出,督促改進。此外,學生之間還可以進行互評。通過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能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
總而言之,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音樂在高中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日益明顯。音樂課程是高中嶄新的素質教育課程,為適應社會發展新趨勢,必須要全面推進教學改革,推行創新化教學。為此,作為從事高中音樂教學工作的一線教師人員,應立足當前音樂教學現狀,脫離傳統教學理念的禁錮,革新理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從而使音樂課程真正為高中素質教育注入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 錢云紅.談如何在高職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才智,2015,01.
[2] 裔春華.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06.
[3] 焦倩.淺談創作在音樂教學中的意義[J].黃河之聲,2015,08.
[4] 邵冬梅.高中音樂興趣教學法漫談[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2,05.
[5] 杜麗姣.南京市小學藝術教師專業發展現狀調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作者簡介:陳常臺(1965-),男,山東五蓮縣人,中教一級職稱,本科學歷,主要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