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云(浙江省慈溪市新浦鎮中心小學,浙江 慈溪 315322)
?
呼喚聆聽,叩響學生的心靈
——多途徑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胡紅云
(浙江省慈溪市新浦鎮中心小學,浙江 慈溪 315322)
【摘要】聆聽,無論在音樂欣賞教學,還是在歌唱教學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貫穿于整個音樂教學過程。而當今,教育者都追求有效教學。因此,教師應該重視聆聽教學,多途徑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綜合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達到有效聆聽,叩響孩子的心靈。
【關鍵詞】聆聽; 農村小學; 音樂教學;音樂素養
目前,為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學校響應教育課程改革號召,加大了硬件的投入,設置專門的音樂教室、多媒體、鋼琴及一些配套打擊樂器,并安排了專職音樂教師,為教師研究小學音樂聆聽教學搭建了一個良好平臺。
(一)農村小學生的聆聽能力相對薄弱
由于農村學校相對城區學校師資較薄弱、硬件較簡陋、生源較復雜等。農村學生原有的音樂聆聽及演唱能力不夠扎實,對于現階段音樂教材作品的感受、理解、享受、表現能力還比較欠缺,更不用談對音樂的二度創作了。
(二)“灌輸式”教唱課,學生學習興趣不大
如今,學校音樂教學設備齊全,農村學校大都配有多媒體音樂教室,且我們使用的人音版教參都帶有教學光盤。但部分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出現歌曲教唱單調、枯燥的現象。有的教師往往在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歌曲大概的特點后,利用多媒體給予反復播放音樂,隨即就讓學生跟唱,讓學生大致熟悉歌曲旋律,便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形成一種硬性“灌輸式”教學格局。
(三)諸多音樂教師反映欣賞課難上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音樂教研活動的豐富化,音樂教師設計的課堂也顯得更多姿多彩。課前,很多音樂教師往往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制作漂亮的課件上;但是課中學生表現不是無精打采就是坐立不安,或是一片茫然;課后,教師埋怨音樂教材選材不夠貼近學生生活,學生聆聽興致不高。
(一)通過聆聽,培養學生的情感領悟
音樂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現狀的寫照。通過聆聽豐富的節奏、優美的旋律、和諧的和聲和積極的歌詞,足以讓學生領悟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音樂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基于上述目標,所以我在教學《國歌》時,把聲情并茂地演唱《國歌》作為本堂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讓學生初步了解歌曲情緒,在第一遍完整聆聽前我向學生提問:(1)歌曲創作者為什么要在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加個休止符號呢?(2)歌詞“起來,起來,起來”處,為何音調會越來越高等。有的提問學生能正確解答,有的提問在學生回答不了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講解:休止符是表示中華民族到了危機關頭,它能體現出勢態的緊迫感。連續的三個“起來”,用意在于中華兒女在戰爭面前不愿做亡國奴,全民團結,奮勇拼搏的民族之情。接著,通過重復聆聽,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國歌》就會有最親近的融合。通過這樣對歌曲情感的詮釋,再來聽同學們演唱,歌聲則顯得更加堅定有力、激情滿懷。
(二)通過聆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松濤歡暢、鳥語花香、高山流水、飛流直瀑……大自然的天籟之聲比比皆是。貝多芬說:“當我作曲時,總是心里描著一副圖畫,順著那個輪廓潛行。”讓學生體驗音樂作品所抒發的感情,并對作曲家所描繪的“音畫”展開豐富的聯想。在平時的音樂欣賞教學實踐中,我建議學生可以“凝神閉目”—“身臨其境”—“借景生情”。通過對音樂的聆聽,引導學生善于將音樂與自然、生活聯系在一起,使音樂與心靈泛起旋律的波瀾。
一位教師在教學欣賞格里格的《晨景》時,先引導學生:歌曲《清晨》用聲樂的形式歌唱早晨,器樂又如何表現早晨?你聽聽這一段音樂描繪的是什么?通過這種“暗示聯想”的提問方式,學生在聆聽后,大腦自然會浮現出一幅幅清晨的畫面。學生通過聆聽產生了一連串的聯想,進而不知不覺地融入了音樂環境。
(三)通過聆聽,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強調在“感受與鑒賞”這一模塊內容的教學中,應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能力。因此,在欣賞一首音樂之前,讓學生明確聆聽的主題,并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聆聽。以此確保學生在聆聽時做到注意力集中。例如我在教授五年級下冊《北京喜訊傳邊寨》這一課。如果直接用第一主題音樂導入課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片茫然”現象。因此我在聆聽之前對學生首先提出一些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考考你的耳朵,這段音樂風格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描繪的是熱烈的舞蹈場景還是恐怖的戰爭場面?如上問題幾乎每個同學都能答出來,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信心,還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欣賞興趣和欣賞能力。
(四)通過聆聽,培養學生的演唱技能
歌唱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歌唱的積極性和演唱的自信心。讓學生們在歌唱中獲得情感共鳴,使小學歌唱教學致力于達到的教學目的。
我曾聽過市優質課比賽中的一堂二聲部歌曲教學《叮鈴鈴》。學生為了不被對方聲部牽引過去,都會很“投入”地放聲高唱,導致大家都聽不到鋼琴伴奏聲,合唱效果也可想而知。回到學校,我反復思考:如何才能讓學生不懼怕二聲部合唱?如何讓學生在演唱二聲部合唱曲時做到從容不迫?我翻閱大量關于合唱的資料并請教了幾位有經驗的音樂教師,得出結論:教師除了教導學生用適合的音量、情感去演唱之外,還要告訴學生在合唱過程中善于“聆聽”,學會邊唱邊聆聽另一聲部的歌聲。我將這種方法在我校四年級的幾個班中進行了試驗,二聲部合唱效果立竿見影。
綜上所述,在音樂教育教學中,培養、發展學生的聆聽能力應該貫穿于始終,讓學生學會聽辨音樂,聽懂音樂,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讓我們的音樂教學多些聆聽,多些音樂和心靈的碰撞,讓音樂叩響孩子的心門,讓起伏的旋律小鳥般地飛進孩子的心靈!
參考文獻
[1]南霞.聆聽音樂叩響孩子的心靈——農村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聆聽能力的探究.
[2]顧瑛.培養聆聽習慣:貫穿小學音樂教學的關鍵主線.
[3]鈕蘇蘇.此時無聲勝有聲——談聆聽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