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睿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
感悟音樂美
于 睿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摘要】康德在藝術范疇把美分成純粹美和依存美。與純粹美、依存美相對應,在音樂藝術里表現為和諧美與情感美,兩者共同組成音樂美。在音樂審美判斷中,審美對象的意義生成于審美主體的體驗和感悟之中。感悟音樂美是審美主體自我教育的過程,是推動音樂藝術繁榮、社會和諧發展的動力。
【關鍵詞】音樂美;感悟;審美判斷;審美對象;審美主體
至圣孔子說過:“移風易俗,莫過于樂”。音樂具有如此強大的社會功能,是由音樂的本質決定的。音樂的本質是音樂的有規則的運動形式。這種運動形式遵循和諧的規則,由音樂自身的和聲、旋律、節奏、音色諸要素所確定。正是音樂的本質,使音樂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而深受人們的喜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和載體,成為了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斷力批判》中,對復雜的美作了簡單而明確的解釋:“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凡是不憑概念而被認為必然產生愉快的對象就是美的”①。
康德對美的解釋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關于審美判斷。審美判斷不涉及事物的概念,也不計較利害得失。不需要講邏輯理由,只憑感覺作出判斷。例如,人們看到了自然界的花卉,人是審美主體,花卉是審美對象,人看到花卉產生了快感,這種快感就是一種美感,因為沒有利害計較,也不是滿足了欲望。這種快感與一般的快感不同,例如,一個人買彩票,中了頭獎,他的欲望得到了滿足,產生了快感,但這種快感不是美感。
第二,在審美判斷中,審美主體只關注對象的形式,不考慮對象的內容和意義。
第三,審美主體在審美判斷中產生的快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這就是說,如果某個審美主體產生了快感,感到對象是美的,其他的人也必然會感到是美的。因為人類具有共同的感覺力。
第四,康德把美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由美,即純粹美;一類是依存美,即依附美。純粹美是指不涉及概念和利害的美,是事物自身呈現的美,如自然界的花卉。依附美是指有內容的,依附于概念或事物的美,如具象繪畫、標題音樂等。
康德是在美學的范疇內把美劃分為純粹美和依存美。而對音樂美學而言,由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音樂的本質是樂音的和諧的運動形式,音樂本身表現出來的美是反映宇宙秩序的和諧美;二是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載體,人類情感依存于樂音的運動形式表現出情感美,所以本文將康德所說的純粹美和依存美,在音樂藝術領域稱為和諧美與情感美。和諧美與情感美共同構成音樂美。
長時期以來,東西方的音樂家、哲學家和美學家都在探討音樂的情感意義。1700多年前,我國魏晉名士嵇康一方面指出聲無哀樂,另一方面認為音樂能喚起人們心中的情感。而西方則出現了以李斯特為代表的情感論者和漢斯利克為代表的形式-自律論者。但是,面對音樂情感意義的探討,都很難克服音符與文字之間的障礙,只能作文辭的描繪、詩意的徘徊,沒有實質的進展。要克服困難,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體驗和感悟音樂美的審美判斷,涉及到了審美現象學中的音樂美學問題。
杜夫海納是現象學美學在法國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對音樂美學的貢獻就在于明確提出了藝術作品與審美對象的關系問題。杜夫海納強調,審美對象的完成依賴欣賞者的參與才能實現。杜夫海納知道,語言中的代碼(文字)直接將自身引向概念和意義;音樂中的代碼(音符)將音樂引向了表現。他指出,音樂作品的意義是體現的,而不是意指的,“任何企圖用語言來表現音樂終歸要失敗”。②
于潤洋先生在他的著作《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中談到杜夫海納的音樂哲學時說:“如果說,音樂審美對象生成于音樂作品被欣賞者審美地加以感知之時,那么審美對象中的意義的生成自然也不能沒有欣賞者的參與。”。③
杜夫海納說:“作品的公眾越廣,意義越多,審美對象就越是豐富……公眾通過增加作品的意義繼續在創作作品”。④
根據于潤洋和杜夫海納所說的這兩段話可以對審美判斷中,審美對象所蘊含的意義,作出推論:審美對象的意義生成于審美主體的體驗和感悟之中。
社會現實反映到作曲家的頭腦中,打上作曲家的情感烙印后就成為了音樂作品。音樂作品要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需要演奏家將它演奏出來,轉變成可供聽眾感受到的聲音,并希望聽眾感受到它要表達的情感意義。
聲音是音樂的物質材料。音樂作品被演奏出來后,其音樂的運動形式就是欣賞者通過聽覺器官可以把握和體察的審美對象。欣賞者需要通過心理聯想將自己的聽覺效果與某種事物聯接起來。
奧地利音樂美學家、評論家漢斯利克說:“樂曲誕生于藝術家的幻想力,訴諸聽眾的幻想力。”⑤漢斯利克的這句話把審美主體相對于審美對象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審美主體的幻想力成為了音樂美的裁決者。但是,在審美判斷中感悟音樂美是深刻的認識過程,也是復雜的心理過程。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認識它。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應該清醒地知道,音樂作品是作曲家的藝術創造,它有特定的情感。在審美判斷中,審美主體要產生情感滿足和審美愉悅,實現主客體之間的情感交流,就要求審美主體有一定的審美經驗,對審美對象的風格范疇有所了解和把握。當然,審美經驗的積累和豐富需要一個過程。北宋時期,蘇軾有一首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說明了一個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事物,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同樣的道理,在音樂審美判斷中,對于同一個審美對象,不同的審美主體由于具有不同的審美經驗,會感悟出各不相同的情感意義。而且,由于音樂是聽覺藝術,音樂隨著時間的流動而展現,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也沒有事物形態的具象性。所以,審美判斷本身就具有自主性、經驗性、感悟性和情感意義的多樣性。因此,音樂欣賞者不要理會自己有無審美經驗,先展開自己幻想的翅膀,開始審美判斷的實踐,跨出感悟音樂美的第一步。實際上,任何一部音樂作品問世,總是帶有自己的風格特點,例如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只要你走近作品、熟悉作品、理解作品,作品的風格范疇就可以把握。只要你去欣賞音樂,音樂就會喚醒你心中美好的情感,產生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追求,對英雄的敬仰,對祖國對人民的忠誠……總之,在審美判斷中審美主體應該展開詩意的想象,感悟音樂的美好。接受音樂美的陶冶,舒展緊鎖的眉頭。無毀譽之亂耳,無得失之勞神。讓生活歸于和諧,讓心靈歸于寧靜。這樣,情感就會在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之間生成、交流和發展,而感悟音樂美就在其中了。
在音樂審美判斷的過程中,感悟音樂美的重要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音樂作品期待欣賞者感悟依存于作品的情感意義,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另一個更為重要的方面則是,感悟音樂美是審美主體培育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過程。
我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充分肯定了感悟音樂美的重要性。可是,有些專業音樂工作者不愿談及音樂美,認為美是個說不清楚的東西。誠然,音樂美學中的一些問題還未有定論,但是這不正是音樂工作者肩負的使命嗎。顯然,感悟音樂美還遠沒有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還沒有成為音樂審美判斷中審美主體的自覺行為。
其實,音樂審美判斷普遍存在,在學校里上音樂課是審美判斷,在生活中聽音樂也是審美判斷。因此,感悟音樂美作為一種美育過程,與人類的生活、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如果感悟音樂美成為了所有音樂欣賞者的自覺行為,那么,廣泛而深刻的自我教育將是推動音樂藝術繁榮,社會和諧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日益強大的動力。
注釋:
①轉引自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卷
②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轉引自于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76頁
③同注②,170頁
④ 同注③
⑤同注②,36頁
作者簡介:于睿(1989—),女,漢族,湖南,碩士,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