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娜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沈陽 110122)
?
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對策研究
潘曉娜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沈陽 110122)
摘要:21世紀是網絡信息的時代,網絡改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直接沖擊著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文章首先指出了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重要意義,從健全制度體系和理論體系、優化教育隊伍、創建網絡載體、改善教育環境等四個方面做了探索。
關鍵詞:高校;網絡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載體
0引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政治態度、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個性心理,在大學生教育和培養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是,很多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存在監管不力,沒有形成系統的、有共性的體系,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形式和內容單一等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工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如何破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之困境,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主動性和針對性,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提高實效性、增強影響力,是高校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1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1.1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義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網絡信息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和信息傳播技術手段,基于網絡立體空間性和交流互動性的特點,以宣傳思想和傳播學為工作原理,在構建教育理念到內容、手段、機制與組織方式,緊密結合高校學生特點,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創新網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新工具、新方法,從而達到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他們形成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國家和社會主義事業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實踐活動。
2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主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榮辱館、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改革創新等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包括多方面的具體內容。
2.1網絡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含政治理論、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將網絡政治教育作為高校網絡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在于,西方敵對勢力大肆利用網絡對我國進行惡意攻擊與破壞,而高校大學生正處于經歷相對簡單,明辨是非能力不強,思想上正處于迷茫期,其自身所具備的政治理論、政治方法還有待加強和提高,所以必須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有效利用網絡開展網絡政治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
2.2網絡法制教育內容。主要包含法制教育和網絡法規教育,通過普及和傳播法律知識,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本質,全面了解整個社會的法律體制和法制教育手段,目的是為了增強高校學生的法制意識和法制觀念,明確法律概念,掌握法律規范,構建網絡法制環境。
2.3網絡倫理教育內容。主要包含網絡道德教育、生態倫理教育、生命倫理教育、現代人際倫理教育、技術倫理教育等。在網絡中,傳統的道德觀念正面臨沖擊和挑戰,有些人在網上散布謠言,制造恐慌,侵犯隱私,篡改數據,傳播病毒,少數網民道德人格淪喪。所以,開展網絡倫理教育,弘揚傳統文化,樹立良好的網絡道德觀,營造良好的網絡倫理環境迫在眉睫。
3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現實意義
3.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占領思想文化陣地的迫切需要。青年學生涉世未深,在面對我國存在的少部分貪污腐敗、官僚主義、奢侈主義等現象,加上各種壓力的束縛,不少學生容易迷失方向,在立場上不夠堅定,在信仰追求上容易動搖,容易被他人所利用。不少學生沉迷網絡、沉迷游戲、沉迷網戀,部分學生喜歡看反動、暴力、色情的網絡信息。如果沒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可能會使少數學生誤入歧途,這使得運用網絡新載體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占領思想政治領域顯得極為迫切。
3.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政教育吸引力和實效性的必然選擇。在信息網絡技術的沖擊下,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方法、教育內容、教育載體、教育理念等顯然已經不能適應網絡化時代發展的環境,更不能適應大學生在網絡時代對自身發展的需求,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表現出明顯的逆反甚至抗拒。原有的文化載體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迫切要求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的規律,發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福射力、滲透力、感召力,卓有成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
3.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必然趨勢。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一是口傳心授的課堂教育,二是多以重要紀念日等為契機開展文化活動,三是通過社會實踐達到自我教育目的。這些傳統的教育方法都是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場所進行。在面對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博客、微博、手機短信等網絡媒介通過其快速高效的傳播特點受到學生的親睞,成為高校大學生學習和交流的平臺。高校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打造“數字校園”,可以開設網絡精品課程、校園網、學習資源共享等內容可以讓學生學習的方式更多樣更靈活更易接受。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必然趨勢。
4新形勢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對策和建議
在網絡信息時代的大環境下,積極研究與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結合網絡環境的特點,揚長避短,革新教育理念,發揮網絡優勢,轉變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內容,健全管理制度,全方位推動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不斷提高教育效果,是教育緊跟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將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展新的面貌。
4.1健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體系和理論體系。一是確定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規劃,加快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建設,確保切實規范、約束、監督、管理和評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每一步,保證其健康可持續發展。形成一套內容全面完整、貼合大學生自身發展實際、可操作性強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內容在講解政治理論的基礎上,還應納入傳統文化的宣揚與傳承、道德法制觀念的培養與強化、健全人格的自我完善與管理等內容,全方位發揮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時,不斷完善網絡立法,建立網絡行為監控體系,防范惡意言行,糾正違規言行,嚴懲犯罪言行,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個健康、安全的網絡運行環境。二是加強網絡倫理道德教育。引導廣大學生對繁雜的網絡資源進行辨別,注重培養廣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選擇能力,教導學生以辨證的態度去認知網絡,不要因不良網絡信息的誤導而越出正確的道德軌道。網絡是虛擬的,大學生在進行網絡活動的過程中,其行為基本處于無監視的狀態,因此要不斷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通過對學生自覺承擔責任的行為進行鼓勵來促使其形成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提升學生的主體自覺性。
4.2優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一是優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人員結構。要按照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的要求,建構一支德才兼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人員結構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在傳統的行政管理部門人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的基礎上,進一步吸納各學科的教學名師,借助名師的公信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間接化,進一步吸納心理學的專業教師,充分掌握網上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了解大學生的德育信息接收習慣。二是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管理水平。高校要把建立和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評和獎勵機制作為重中之重。研究制定評估考核的具體辦法,綜合評價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組織考核評比和表彰。在參照其他教育評估體系的基礎上,以教師以及教育團隊為主要評估對象,以各項工作的育人效果、理論研究成果、社會效能為主要指標,以年度考核為主要方式,積極開展省部級、校級優秀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輔導員博客等專項工作的評比表彰。
4.3創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載體。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的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站是依據網絡特點,利用網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以大學生為主體傳播科學的政治理論,滲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準確傳達黨的重大政策、方針和相關信息,培養遵守社會主義社會道德規范和具有較高信息素養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陣地。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打破傳統媒介的空間羈絆,形成無限鏈接的網狀傳播,使得網絡空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海量存儲的特性。二是加強高校BBS建設。BBS是一種強交互性、即時性的 Internet 電子信息服務系統。運用高校BBS開展輿論引導工作,要著力培養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各級行政管理人員和網絡技術管理人員在內的“守門人”,盡量從信息源頭解決問題。高校 BBS 中網絡輿論自由度較大,一旦議程設置不當,就可能招致大學生群體的反感。特別是針對一些網絡群體性事件進行引導時,在進行議程設置時更要把握好時機和度,以免使效果適得其反。
4.4改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一是凈化網絡環境。高校應當通過不斷地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避免學生盲目的受到網絡環境因素的影響,增強學生對網絡環境的自主掌控能力,提高學生對各種新環境的辨別與適應能力,根據自身的需求自主地取舍對環境的需要,揚長避短,消解那些負面信息對自身的不良影響,從而不斷地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雙方面的發展需求。二是美化文化環境。高校必須要不斷加強對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為廣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通過校園中健康、樂觀的文化因素,感化廣大受教育者的心靈,豐富他們的精神內涵,強化他們自我保護能力,從而有效地提升網絡教育的成效。三是優化法制環境。高校應構建網絡法制管理體系,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充分保障網絡的安全化、規范化、秩序化運行。并認真對待廣大教職員工以及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使校園網絡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結束語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內容、更新了教育方式、增進了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互動;另一方面,網絡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限制,將西方的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消極思想觀念呈現在大學生的面前,動搖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民族優良傳統的堅持。因此,積極研究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玉良. 新形勢下有效開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 20期:120-121.
[2]向媛秀.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1, 07期:86-89.
[3]張靜.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2011:78-80.
[4]項鑫,徐芝蘭. 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性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07期:46-49.
(編輯馬海超)
The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University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PAN Xiaona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Shenyang 110122, China)
Abstract:The 21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he network has changed the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directly has an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This article first points out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from four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 and theory system, optimizing education team,creating network carrier and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Keywords:university; network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carrier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1672-0601(2016)02-0084-03
作者簡介:潘曉娜(1981-),女。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職業教育。
收稿日期:2015-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