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范 劉春雷 張忠玲 索晉柳 王雪格 趙 松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外科醫學部,河南 鄭州 450052)
?
系統健康教育對老年壓力性尿失禁患者應對方式的影響
劉會范劉春雷張忠玲索晉柳王雪格趙松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外科醫學部,河南鄭州450052)
摘要〔〕目的探討系統健康教育對社區老年女性壓力性尿失禁(SUI)患者應對方式的影響。方法將鄭州市某社區60名老年女性SUI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干預組給予系統社區健康教育,共干預6個月,在干預開始前和干預6個月后分別運用醫學應對問卷進行測評。結果干預后兩組患者應對方式有明顯差異(P<0.05),干預組“面對”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系統健康教育對社區老年女性SUI患者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健康教育;尿失禁;應對方式
第一作者:劉會范(1964-),女,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尿控質量管理研究。
女性中壓力性尿失禁(SUI)占尿失禁的15%~61%,其中社區老年女性為SUI的高發人群〔1〕。由于缺乏有效的健康指導,尿失禁相關知識薄弱以及社會經濟因素等,大部分患者較少采用治療性措施,應對方式不夠積極,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應對是機體面對應激源時采取的策略或方法,應對方式不同對機體身心健康產生的影響不同。健康教育的實施有助于患者獲取知識、減少消極的應對方式,對尿失禁癥狀及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嘗試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對老年女性SUI患者實施系統健康教育,以期幫助患者合理應對。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鄭州市某社區60名符合國際尿控協會SUI診斷標準的輕中度老年女性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30例,年齡60~75〔平均(67.69±5.56)〕歲,患病時間1~25年。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8例,初中29例,高中及以上13例。納入標準:年齡≥60周歲;自愿參加本研究且意識清楚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目前沒有使用藥物及其他治療方案。排除標準:合并糖尿病或其他嚴重心肺疾病;伴有泌尿系統感染或不能按要求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兩組患者年齡、病程、醫療付費方式、身高、體重、分娩次數、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一般情況調查表自行設計,包含患者姓名、年齡、婚姻狀況、分娩次數等基本資料,以及飲水習慣,漏尿量、漏尿次數等問題。
1.3醫學應對問卷(MCMQ)〔4〕由Feifel 等編制,原量表共19個條目,中文版由姜乾金等翻譯修訂,包含20個條目,采用四級評分,分為面對、回避和屈服三個維度。該問卷三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分別為0.69,0.60,0.76,信效度良好。某個條目累計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更傾向于選擇該種應對方式。
1.4對照組由5名研究者組成健康教育小組實施常規社區護理和健康教育:①分發尿失禁知識宣傳資料由患者自行閱讀,向患者推薦相關書籍。②1個月舉辦一次講座,每次90 min。向患者講解SUI發病機制,癥狀,嚴重程度分級,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盆底肌訓練)等。③張貼普及尿失禁知識的海報,發放配有插圖的小冊子。
1.5干預組常規社區健康教育同對照組,同時實施系統健康教育:①小組討論:每次講座后增加互動環節,由患者提出疑問研究者進行解答,鼓勵患者之間相互交流,通過小組討論環節強化健康教育成果。②加強技能訓練指導:個體指導患者盆底肌訓練:收縮盆底肌肉并保持5 s后放松5 s,重復25 min左右,每日3次,堅持8 w以上,并告知長期鍛煉的有效性;指導患者記錄每天盆底肌訓練時間和次數以便形成自我監督。③注重情緒調節: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感受,告訴患者尿失禁是可以治愈的并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④生活習慣改變:指導患者養成定時排尿的習慣。盡量減少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飲料的攝入。每日飲水量2 500 ml左右,臨睡前盡量不飲水。控制體重,避免提重物。指導患者勤換洗衣褲,使用尿墊者應及時更換并注意會陰部衛生。若患者的一些不良生活方式不易改變可以告知家屬協助其改變。鼓勵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⑤電話隨訪:1次/w,10 min/次,給予患者個性化指導,監督患者系統健康教育計劃的執行情況,促進健康教育轉化為健康行為。
1.6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面對疾病主要采取“回避”的應對方式,在三個維度的得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結束后兩組“面對”得分均有所增加,并且干預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回避”“屈服”得分均有所下降,干預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以“面對”為主要應對方式。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應對方式各因子的比較±s,n=30)
3討論
隨著年齡的增長,尿失禁的發病率增加,受文化水平、個人信仰等傳統觀念影響,多數老年人認為尿失禁是自然衰老的結果,沒有將其列入疾病的范疇,因而患者不愿與他人交流,沒有積極采取治療措施。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病程在5年以上但這些患者均沒有采取任何治療措施。一項關于尿失禁知識問卷的調查顯示女性關于尿失禁教育的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對尿失禁的危險因素、干預措施、治療措施以及自我管理的知識了解甚少,只有20%的患者了解一些泌尿系統知識〔5〕。患者為避免漏尿會限制飲水量、改變排尿習慣、減少社會活動,同時老年人控尿能力下降,易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影響,這些不良影響反過來又會加重癥狀,使患者身心狀況進一步惡化。醫護人員應當將正確處理尿失禁的方法作為健康教育的重點,把尿失禁的應對當做是患者和家屬共同面對的問題,根據患者及家屬健康需求進行系統教育。本研究中干預后干預組“面對”得分明顯增加,可能是由于干預后患者焦慮抑郁有所緩解,“回避”和“屈服”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能由于患者改變了對疾病的錯誤認識并且從醫務人員那里得到支持和治愈疾病的信心,其次可能與患者掌握盆底肌鍛煉等應對方法有關。有學者〔6〕指出,面對面的指導比書面或者口頭的健康教育更有助于患者正確地進行盆底肌訓練。本研究也發現,上述方法對患者應對方式的改變有一定影響。針對缺乏規范化系統化的健康指導,張平等〔7〕目前提出需要基層醫療組織重視宣傳關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并給予健康指導如指導患者通過體重減輕降低膀胱和盆底肌肉張力,從而使尿失禁得到控制,或向患者推薦安全有效的盆底肌肉鍛煉等。醫務人員應當關注尿失禁患者的需求,幫助其增加知識,提供尿失禁診療的相關服務如政府醫療保障項目的扶持〔8〕。醫務人員可充分運用現代信息工具如播放視頻,幫助病人了解疾病,及時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同時節省醫護人員時間。重視健康教育效果評價和提高健康行為的形成率:長期堅持是盆底肌訓練有效的保障。
參考文獻4
1郝燕菲,孫秀麗,王建六.問卷調查在采集女性盆腔臟器脫垂患者病史中的應用〔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1;38(5):446-8.
2Duniran GC,Komesu YM,Ciohowski SB,etal.Elder American Indian women′s knowledge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s and barriers to seeking care〔J〕.Female Pelvic Med Reconstr Surg,2015;21(1):34-8.
3宮克,王莉,白姣姣,等.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應對方式與生活質量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2):2576-8.
4沈曉紅,姜乾金.醫學應對方式問卷中文版701例測試報告〔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0;9(1):18-20.
5Delarmelinde-Rde C,Para CM, Rodrigues RA,etal.Women′s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urinary incontinence〔J〕.Rev Esc Enferm USP,2013;47(2):296-302.
6Leong BS,Mok NW.Effectiveness of a new standardised Urinary Continence Physiotherapy Programme for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women in Hong Kong〔J〕.Hong Kong Med J,2015;21(1):30-7.
7張平,王秀華.老年尿失禁患者的心理狀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558-60.
8Cross W,Cant R,Manning D,etal.Adressing information needs of vulnerable communities about incontinence:a survey of ten CALD communities〔J〕.Collegian,2014;21(3):209-16.
〔2015-05-11修回〕
(編輯袁左鳴)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科技攻關項目(No.12A320036)
中圖分類號〔〕R694.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1-0182-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