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利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德育教育的缺失已成為我國的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問題,而德育教育的根本源泉來源于傳統文化。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全面深刻地闡述了傳統文化在治國安邦方面的重要性,發揚傳統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道法自然;德育教育;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3-375-01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而教育的核心在于傳統文化教育。中華文明以其頑強的凝聚力和雋永的魅力,歷經滄桑而完整地延續了下來,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為了民族的未來,我們應以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我們的后代,承繼先賢,澤被后世。
談起我國的文化教育的現狀,人們較為注重的是文化知識技能方面的教育,特別是科學知識方面。另外,在外語和信息技術方面的學習關注度也較高。但是,這些成績卻不能掩蓋我國教育中的許多問題和不足。其中讓人最不滿意之處,除了我們在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方面尚有不足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德育教育。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要實現這樣的一個目標,就要在學習西方先進的文明成果的同時,還要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而傳統文化思想的傳承,重點在落實。
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中華傳統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惟一持續發展而未遭中斷的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文化雖歷經曲折,但仍然頑強地一以貫之的延續下來,沒有被外來文化的沖擊所中斷,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在人類文明上,尚沒有任何一個文明具有如此的堅韌性、連續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摒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教育的基本職責是傳承文化。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來評價一種文化的優劣,事實就是最具評判力的標準。中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錢偉長,自幼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長大后極具文史天賦,以文史科兩個100分的優異成績考入清華文史專業,9.18事變東北淪陷,激起了他科學救國的強烈愿望,棄文學理,經過不懈的努力,成為我國杰出的科學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新加坡總理吳作棟面對青年一代不重視華文的學習,深表痛心,提出了“新加坡能否富過第三代”的問題,對年輕一代西華思想嚴重,深表憂慮。其他國家如美、日、英等發達國家無不是以自己的母語及其所承載的本民族的文化為最大的投入,本民族的文化始終放在最重要的地位,這一點,從他們的課程設置就可以體現出來。
研究表明,兒童的大腦語言區發育要早于邏輯、理性思維的發育,所以在幼兒、兒童時期應以興趣為先導,以游戲的方式為主,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經典的熏陶,科學研究表明,大腦語音區的發展會極大地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從這一點來說,就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作用。
重視和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增強民族自信心。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記載,學習傳統文化,可以使人更加了解和熱愛祖國。科學沒有國界,老一代科學家的有骨氣的愛國精神,令我們肅然起敬。1947年,錢偉長獲得一個赴美從事研究工作的機會,當他到美國領事館填寫申請表時,發現最后一欄寫有:“如果中國和美國開戰,你會為美國效力嗎?”錢偉長毅然填上了“NO”。
——少年強則中國強。當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需要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要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么,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又是在中華文化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青少年的成長將關系到中華傳統文化能否傳承下去。
——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激發研究現代科技的靈感。
物理學家玻爾在1937年訪問中國時,發現在他研究的領域中最得意的互補原理,在中國古代文明中早已有了鮮明的闡述,這種在西方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在中國卻是一種自然的思想方法,美國科學家卡普拉從東方文化中汲取營養所得出的“科學文化觀”,在科學界產生巨大影響。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是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他高度贊揚了中國人擅長的思維方式,說他的介子理論與莊子學說中的“混沌”思想有關。
民族精神的弘揚,其根基,應是主體意識的生長。無論多么美好的理論,多么宏遠的構想,都需要每一個普通中國人去承載、去踐行,都需要每一個普通中國人公民意識的覺醒和公共德性的進步。我們培養教育的青少年學生,無論將來他們走到哪里,在另一方土地上經歷什么樣的艱難困苦,他們心頭都永遠縈繞著對中國文明的守望,和對中國夢想的追尋。使他們懂得,內圣外王、成己成物、知性知天的道理,從而固守之、踐履之、證成之,將這些教誨融入自己生命成長的歷程,努力做到贊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如此,固是下一代將來之福,更是中華文化復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