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昌洋++車佳
【摘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既需要把握融合發展大勢,也需要利用新技術為傳統媒體提供改造和產生新鮮血液的工具,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媒體融合;縱深發展;探索實踐
新時期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皥猿终_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是黨刊義不容辭的職責。黨刊需要擴大輿論陣地,利用新技術為傳統媒體提供改造和產生新鮮血液的工具,在互聯網時代發揮更強的引導作用?,F以《江淮》雜志的探索實踐為例,探討新老媒體融合發展的勢與行。
一、注重把握融合發展大勢
《江淮》雜志是省委主管主辦的黨刊。近年來,《江淮》在辦好主刊和子刊的同時,注重強化互聯網思維,積極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一是創辦了江淮新聞網。2009年底,《江淮》將“單位網”改造為江淮新聞網,由“網讀”刊物轉變為突出黨建特色的綜合新聞網站。后來又不斷完善其宗旨定位,按照“放眼全球、立足安徽、突出黨建、重在服務”的要求,突出了主題宣傳、突出了黨建特色、突出了資訊服務,點擊率大幅提高,成功躋身全省重點新聞網站行列。近年來,則注重加強原創新聞和主題宣傳,策劃推出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知識競賽”等一批主題活動,大大地提升了網站的點擊率、影響力。江淮新聞網也因此成功人選“安徽省首屆網絡公益品牌名單”。
二是推出了微博、手機報。為適應微宣傳、快宣傳的需要,2014年,《江淮》創辦了官方微博,設立了系列子欄目:“江淮博報”發布重要時事新聞,“江淮看點”摘要發布《江淮》、《江淮文摘》當期“看點”,“畫說江淮”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宣傳安徽名勝,“江淮心語”發布思想深刻、給人啟迪的格言警句,“江淮貼士”則發布健康生活方面的知識資訊。截至目前,江淮雜志微博已發布各類資訊數千條,粉絲已突破萬人。為延伸《江淮文摘》的品牌效應,《江淮》還與合肥電信合作,創辦了手機雜志。堅持每周向訂戶提供3期健康資訊,截至目前,已向用戶發布健康資訊300多期近4000條。
三是堅持“內容為王”原則。無論是老媒體還是新媒體,《江淮》始終堅持政治家辦刊辦網的原則不動搖,牢牢把握積極健康向上的主基調,強化網上監管,確保正面宣傳強勁。不刊發和渲染炒作負面新聞,不轉引小報小刊報道,不制作曲解原意的新聞標題,轉載重要稿件不修改標題。為規范網站、微博、手機雜志的編采流程,《江淮》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前移管理關口,加強日常監管,嚴格執行新聞審核制度,嚴把導向關、來源關、事實關,嚴格遵守“九不準”和“七條底線”要求,確保正面稿件上得去、負面稿件下得來。
二、融合發展尚需努力創新
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江淮》的實踐還只是初步的探索,還有很多不足甚至問題需要直面。唯如此,才能更好地立足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校準發展的方向和模式,采取針對性的對策措施,力爭融合發展能有一個大的突破。
一是對融合發展的研究、投入不多?!督础冯s志是省委黨刊,辦刊發行享有一定的政策優勢,受新媒體的影響還不很明顯。雖然未雨綢繆積極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在創辦網站、微博、手機報方面積極“卡位”,但對新媒體的研究不夠,投入的人財物力也不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老媒體融合發展的進程。
二是融合發展的深度不夠。新興媒體的崛起如雨后春筍,《江淮》目前的工作重點還主要放在辦好網站、微博和手機報上。雖然宣傳報道增加了新的傳播渠道和平臺,但是還沒有實現紙媒與新媒體資源、要素的有效整合,還停留在把各個媒體拼湊在一起,還是一個物理現象,沒有產生化學反應,沒有形成一體化發展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工作機制。
三是復合型人才缺乏。新老媒體融合發展需要既懂新聞傳播規律又懂新媒體發展規律、既懂傳媒政策又懂市場運作的復合型人才。江淮新聞網目前僅幾名專職人員在支撐,既要上傳新聞信息,又要策劃專題宣傳,還要抓網站技術維護,人員力量左支右絀。微博、手機報都是兼職人員在編辦,雖能勉力維持但要做出影響、做出精品也不太容易。
四是體制機制還需創新。推進融合發展,必須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目前,《江淮》的媒體融合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雖在網站、微博、手機報的創辦上“卡了位”,在刊網互動方面也進行了一些嘗試,但距離真正形成“以刊帶網,以網促刊,刊網互動”的工作機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觀念引領變革,實踐推動發展。作為輿論引導主陣地的黨刊,需要把握新老媒體融合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強化互聯網思維,對刊社的資源和采編流程進行整合優化,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倍增效應。
一是要創新采編工作機制。對《江淮》現有的采編工作機制進行優化,采取專兼結合的方式,讓雜志的編輯記者同時兼任網站、微博、微信的編輯記者,強化互聯網思維,在保證黨刊發稿質量的同時,不斷提高網站、微博、微信首創首發的份量和質量。同時,加強刊網互動,圍繞熱點,共同策劃一些主題宣傳活動,以刊帶網、以網促刊,努力實現黨刊與新媒體和諧共生、協調發展的一體化融合。
二是要發揮重點項目牽動作用。將“江淮新聞網”改版提升作為黨刊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重點項目,同時對江淮手機雜志、官方微博、微信的定位、特色、機制進行梳理,各展所長,抱團發展。盡快開發“江淮新聞網手機客戶端”,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傳播形態,從而實現黨刊宣傳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大力提高黨刊的傳播力、影響力。
三是要探索建立“中央信息廚房”。目前,全國各大傳媒集團紛紛布局中央信息廚房,這將是媒體融合的重要載體和技術基礎。過去傳統媒體是單一形態的“獨奏”,未來的話語權將變成傳統媒體與網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的“合唱交響樂”。對省級黨刊來說,《江淮》也要未雨綢繆,提前謀劃,下決心整合優化編輯、編務資源,建立新的信息采集平臺,對新聞采訪、稿件組織、通聯稿件等進行統籌協調,探索“中央信息廚房”式的采編發機制,努力實現新聞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
四是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針對人才短缺特別是既懂傳統媒體編采又懂新媒體運作的人才短缺現狀,《江淮》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視野,一方面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和實踐鍛煉的形式,加強黨刊現有人員的培訓、培養,推動編輯記者全面提升新媒體素養和全媒體技能;另一方面,要積極引攬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各類人才,特別是熟悉新聞業務和互聯網技術的跨界人才,努力培養一批具有全媒體視野、多媒體采編能力和多介質推送能力的“全媒體編輯、記者”,努力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轉型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