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蓉(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附屬高級技術學校 天津 300222)
?
淺談校企合作在現代職業教育中的應用
趙蓉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附屬高級技術學校天津300222)
摘要:現代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職能,對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職業教育應該采用怎樣的模式,如何有效合理利用資源,實現職業院校學生與市場的快速接軌,“零磨合”投入到生產服務實踐中去,是職業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 校企合作 合理應用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要求“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并同時提出“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國家對現代職業教育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市場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來,由于普通高等院校擴招規模較大,職業院校招生工作受到一定沖擊,而市場所需的合格勞動者卻嚴重缺失,造成了大學畢業生難就業,企業生產線難招工的尷尬局面。面對這樣的形勢要求,職業教育工作者理應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利用國家有關政策,積極作為,為解決“用工荒”和“難就業”問題努力探索。
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在當今形勢下比較理想的一種應用模式。職業院校可以利用企業的硬件設備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動手實踐機會,而企業可以通過學校的技術研發能力改進產品質量和優化工藝流程。學校和企業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合作,實現產教結合,使得人力資源與硬件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達到雙贏的最佳局面。
1.企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及時補充優質的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中的第一資源。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國內市場越來越開放,企業之間的競爭力度加大,人才儲備成為企業的關鍵性資源。
企業希望既要擁有高質量的產品,還要有足夠的生產能力。產品研發后,由樣品到成品、從成品到產品的產生需要的是一線的技術工人。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企業可以從合作院校中得到人力資源補給,并且在合作的前提下,所聘學生不僅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同時對該企業也有比較直接的認識,熟悉生產工藝流程,上手快,留得住。這就從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人力資源壓力。
2.職業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使學生操作更貼合市場需要的生產設備
職業教育的職能是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生產設備的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職業院校因為資金投入等條件制約,不可能將市場上主流的生產設備類型全部搬到學校里,這樣在學生就業后,對新技術新設備的再次學習也影響到企業的生產。
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由合作企業直接提供生產設備,不僅能夠緩解職業院校本身的資金壓力,而且學生直接操作現役的生產設備,以后進入合作企業工作,就可以縮短再培訓時間,增強了自身的競爭性,并能更快為企業帶來利潤,形成良性循環。
3.企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對在職職工進行培訓教育
企業要發展,員工素質水平就要不斷提升,企業職工如果只停留在按部就班的生產,不求進步創新的話,會失去競爭活力,從而被市場淘汰。企業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定期對在職職工進行培訓,進一步提高其技能、業務水平。
4.職業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使學生對就業后環境增強感性認識
校企合作模式的應用,可以使學生感性認識企業環境。學生在職業院校在學期間,可以進入企業進行見習或者實習,對企業生產車間有直觀的感性認識。了解整個的生產環境,工藝流程,制度要求,相關規定,這樣可以縮短學生就業后的適應周期。
1.校企合作沒有強有力的支持力量
相關政策法規對校企合作缺乏剛性的規范和要求,缺乏相關的組織機構來推進校企合作良性運行,企業和學校之間權、責、利不明晰,僅以學校與企業自發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往往是點對點,缺乏長效性和普適性。
2.對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認識不足
學生作為最終服務對象和直接受益者,對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認識上存在偏差,對校企合作這種工學結合的教育方式認識不足,這也就造成學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存在消極情緒。
校企合作的有效實行,需要更多的中小企業參與其中,但是企業作為校企合作辦學的環境提供者,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不足,造成職業院校“一頭熱”的現象極為突出,大多是職業院校去上趕著求企業來合作,而不是尋求互相配合的模式。這樣就使得學校在教學資源分配上,無法及時合理有效利用。
1.建立健全有關政策法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校企合作不僅僅是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教學與生產實踐的合作,也是一種科學與經濟相結合的合作行為,應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制定出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并由權威部門進行監督實施。推出對參與企業的鼓勵性舉措,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2.構建校企合作互動平臺
學校與企業合作過程中,需要依據當前的形勢變化,提出合理性改革方案,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優化。企業需要提出合理化建議,幫助學校在課程設置、考試制度等方面進行科學論證,以保證縮短職校學生素質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
職業院校應保證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企業實踐中去。教師與行業、企業帶頭人,以及相關的課程設置專家要充分交流,深入研討,從而提高自身理論技能水平,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活動。
3.完善職工培訓機制
企業職工應定期進行培訓,以提高其技術技能水平。學校培訓不僅對職工進行提升,對培訓者自身也是一種提高。培訓教師可以將為職工培訓的經驗,應用到學生的教學活動中,并且培訓教師可以與在職職工進行一定的學術交流,及時發現共通問題,尋求解決方法,實現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現代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職能,對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校企合作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職業院校在當今形勢下比較理想的一種應用模式,也是解決職業教育中諸多問題的有效途徑。全面推進校企合作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仍需要職業教育工作者的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郝克明.關于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探討[J].教育研究.2007(6).
[2]劉麗娜.淺談中職學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華章.2013(1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