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樂
(武昌工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5)
?
民辦高校國貿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調研報告*
井 樂
(武昌工學院 湖北武漢 430065)
摘 要: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學校必須根據外貿產業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專業課程體系,依據外貿業務實際的需要開展實踐教學,培養適應外貿產業發展要求的教師承擔外貿人才培養工作,這些任務只有在外貿企業的參與下才有可能圓滿完成。因此,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必須是在基于校企合作的方式下由校企共同來培養。本文通過調研對我國外貿行業發展現狀及人才需求狀況和同類院校 “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現狀進行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剖析了民辦院校國貿專業校企合作的難點與問題,得出了國貿專業建設及其人才培養方案優化的相關結論。
關鍵詞:校企合作 國貿 人才培養
1.調研背景
結合同類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及國貿專業實踐性強的本質特征,傳統的培養模式造成學生整體實踐能力弱,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現象。因此,現行的國際貿易專業培養人才的模式需要改革,而改革的武器就是借助“校企合作”的平臺展開。在這種形勢下,我們需要了解社會、了解市場,結合學生實際,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具有一定開拓性的市場調研很有必要。
2.調研目的
本次調研從本類院校學生的實際出發,結合本類院校的辦學特點和條件,進行有針對性的工作。調研的最終目的是根據調研結論進一步明確專業定位、專業內涵,為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持續性完善和優化提供依據,也為培養方案所涉及的各類課程標準的制訂提供思路,并為本課題構建一套循序漸進,立體完善的三階段性人才培養模式框架奠定基礎。[1]
1.調研方法運用情況說明
綜合采用三種調研方法:問卷調查、實地訪談以及組織專家組論證。
2.調研時間與人員
針對不同的調研方法,在不同時間安排不同人員參與調研。
(1)問卷調查:在武漢市23所民辦本科院校中選取了排名靠前的6所,并向其國貿專業的部分學生發放了調研問卷,并現場收取,保證問卷的有效性;同時,向以協作方企業為輻射的6家兄弟企業相關部門管理人員發放了調研問卷,并現場收取。
(2)實地訪談:由本院本專業負責人及專業骨干教師分批深入企業開展詳盡的有針對性的訪談和討論。
(3)專家論證:由協作企業方相關部門成員、本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等共同參與專家論證會,對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研討。
3.調研對象基本情況說明
調研的對象分為:
(1)兄弟院校本專業學生代表共60名。
(2)本院本專業負責人及專業骨干教師共4名。
(3)企業協作方相關部門負責人、管理人員及操作人員等共10人。
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養是基于市場需求產生的,供需不平衡是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革新的根本原因。本次調研圍繞我國外貿行業發展現狀及人才需求狀況、同類院校“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現狀和民辦院校國貿專業校企合作的難點與問題三方面內容展開。
1.我國外貿行業發展現狀及人才需求狀況
隨著我國外貿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競爭力不斷加強,對一線應用型外貿人才的需求趨旺,對外貿人才的要求也日漸提高。具體可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其一,企業對外貿人才的需求數量呈增長態勢。調查統計結果顯示:80%的企業表示當前亟需專業知識扎實、操作能力強的外貿專業人才。其二,企業對外貿人才的需求層次向多元化發展。調查顯示:70%的民營企業更愿意接受專科及以下學歷的層次的從業人員來從事業務員、跟單員等工作。調查結果顯示,普遍存在從業人員能力、素質不能滿足業務發展需要的狀況。其三,企業的崗位需求比例呈上升趨勢。調查學生的反饋中表現出多數中小企業不僅難以引進高層次外貿人才,同時還面臨著低層次人才不能很好勝任其崗位的問題,企業負責人表示大多數新招聘的畢業生存在適應能力弱、上手慢、動手能力差的情況,難以真正為企業解決外貿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其四,企業對外貿人才能力的整體要求提高。調查結果顯示,涉外企業在對外貿人才的招聘時著重考察包括專業操作技能、英文口頭或信函溝通能力、計算機市場信息處理能力、營銷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等五方面的內容。以上可以看出,企業需要多層次的外貿人才,本院應結合自身及學生的特點和條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準確定位培養目標,通過校企合作平臺下的不同途徑進行人才的有效輸出。
2.同類院校“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現狀[2]
在本次調查的排名靠前的6所民辦高校中,大部分采取了較為傳統的三種培養模式。具體如下:其一,校企共同參與課程開發、教材編寫、教學計劃的制定。讓外貿企業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校企共同參與課程開發、教材編寫,能使我們的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和國際貿易課程的設置及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其二,校企共建仿真模擬實訓室。校企共建仿真模擬實訓室構建模式是指由學校配備電腦,企業提供國際貿易實務模擬軟件,學生通過扮演進口商、出口商、生產商、海關、稅務、保險公司和銀行等不同角色來完成外貿業務的一系列流程。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可以體會外貿實務中不同當事人的不同地位、面臨的具體工作和互動關系,為將來步入工作崗位打下良好基礎。其三,教師到外貿企業掛職,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據學生反映,大部分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老師都會輪流到外貿企業去掛職一學期,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和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并在回校后,及時在課堂和實踐教學中加上相關事例,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真實。以上可以看出,在傳統模式的培養下,國貿專業學生的整體專業技能和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出現了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象,因而在此過程中暴露的一系列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3.民辦院校國貿專業校企合作的難點與問題
(1)外貿企業積極性不高
外貿企業合作積極性不足,支持力度不足,就業對口的專業課
建設完成效果不理想。“雙主體”辦學的長效機制建立困難重重。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外貿業務涉及企業的商業機密,具有保密性,因此,企業不愿意讓一般的學生接觸到這些重要資料,更不會讓他們參與到實際業務的關鍵環節中,只能走馬觀花的學習。另一方面,由于外貿企業可以提供的實務崗位非常少,不可能把全部學生都安排到實務崗位實習,只能勉強安排在與專業不相關的崗位實習,從事一些簡單的打雜工作,學生實習效果不理想,實際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時由于企業不會與學生簽訂勞動合同,實習結束后,有的學生就會尋找其他企業就業,企業獲得的受益少,因此不愿意接受學生實習。
(2)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大多數應用型高校都已經開展校企合作,但大多數都處于合作的初期階段,進展緩慢。許多高校國貿專業與外貿企業簽訂了合同,掛上了校外實習基地的牌子,但實際上很少或根本沒有學生到企業實習;外貿企業的人也很少來學校指導學生;帶領學生參觀企業時也只是走馬觀花,接觸不到外貿流程;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雖有一定變化,如減少理論課學時,提高實踐學時,但也不能反映企業和市場需要。合作模式也比較單一,沒有結合地區經濟發展、企業與學校的實際情況確立適合彼此的合作模式。學生實際上還是在學校學習,沒有進入到企業的進出口業務流程中去,也就無法提升專業技能。
(3)缺乏雙師型教師
民辦院校年輕教師數量偏多,專業教師實際業務實踐少,實踐教學能力弱,教師結構不合理,與行業、企業相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難以形成,難以滿足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實施的要求,如果請外貿企業經驗豐富的人員來上課,由于他們時間有限,最多只能采用講座形式,平時與本校老師交流機會也很少,兼職教師隊伍不穩定。由于國際貿易專業的大部分教師沒有實戰經驗,從而阻礙了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
通過調研,我們初步了解到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應該注重產學研結合,這種結合必須依托校企合作的平臺來完成。目前,這個平臺衍生出的各種傳統模式只是從某一個階段進行運作,相互之間并沒形成體系化,如何進行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樹立“全程校企合作”的理念,構建一套全方位、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框架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的。
參考文獻:
[1] 于丹、王莉等. 應用型高校國貿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黑龍江教育,2015 (12).
[2] 吳海兵. 地方本科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 湘南學院學報,2011(6).
作者簡介:
井樂(1983—),女,漢族,湖北省武漢市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武漢工程大學,就職于武昌工學院,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本文系武昌工學院2014年度校級科研立項資助項目“基于校企合作下的民辦高校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14KYZ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