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環
(海南省技師學院 海南海口 571100)
?
融入職業技能培養的中職田徑教學改革思路
李翠環
(海南省技師學院 海南海口 571100)
摘 要:中職田徑教學既要考慮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的有效融合,又要考慮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匹配度、契合度。要確保教學有效性,必須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需要調整教學方案。本文從我國中職學校田徑課堂教學現狀入手,在分析中職學校田徑課堂教學改革基本要求的基礎上,探討融入職業技能培養的中職田徑教學改革思路。
關鍵詞:職業技能培養 田徑教學 中職教育 改革思路
近年來,我國中職教育得到迅速發展,在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學生身體素質體能的追求。體育課程作為中職教學活動中較為基礎也是特殊的科目,雖不能教育學生掌握某項生產技術技能,但卻能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養技能,尤其是作為體育運動中最基礎的項目田徑運動,不僅能選擇個人參與形式,而且還能不受人數限制,這對中職體育教育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中職學校開展田徑教學改革過程中,應恰當融入職業技能培養,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1]
1.觀念不到位。新課改實施后,“淡化技術”、“健康第一”等教學要求對中職田徑教學觀念產生了重大沖擊,部分教師沒有充分把握新課改要求,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生進行田徑運動的意義所在,簡單地將傳統的競技色彩濃厚的田徑教學理解為學習娛樂化和自主學習,沒有真正將田徑教學用到鍛煉學生身體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田徑教學形式化問題。
2.教學目標設置不適應當代社會需求。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教育的目標在于根據社會的崗位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將學生訓練成與時代相適應的技術型人才,以滿足社會對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但當前中職體育教學尤其是田徑教學沒有正確處理身體健康、田徑理論知識學習與職業技能訓練之間的關系,造成中職田徑運動在教學目標設置上缺乏合理科學性,因此,中職田徑教學應加強技能訓練與鍛煉健康之間的關系,深化教學計劃。
3.教學內容與社會不接軌。跑步、跳遠和投射是傳統的田徑教學內容,但部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僅注重對田徑基礎技能的傳授,忽視了教學內容與中職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學習情況以及需求之間的聯系,造成技術難度不是過高就是過低,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顯著。此外,當代許多中職生都是獨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少自覺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加之,社會發展繁雜,學生可以接觸到的鍛煉機會和方式很多,但這些鍛煉都是自由發展興趣活動,缺乏合理有效的訓練,而教師在教學時依然堅持傳統的教學風格,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低下,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1.必須更加重視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對中職學生來說,創造能力不僅影響著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度和職業創造技能的好壞,而且還對其今后從事的職業活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田徑運動內容豐富,不管是開展形式,還是訓練方案都靈活多樣、趣味十足,因此,隨著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結合職業發展要求的中職田徑教學必須更加重視學生動手創造能力的培養。
2.必須更加重視學生身體耐力與良好體力的訓練。中職學校培養的是一線專業技能型人才,勞動強度高、體力耗費大,因而,對人才體力要求和耐力要求較高。良好的體力和耐力既是中職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中職學生適應職業發展要求的決定因素。集健身性、知識性、娛樂性和技能性于一體的田徑運動能夠系統綜合提升學生的體力和耐力,因此,在職業技能培養過程中,要想有效提升中職學生的體力和耐力就必須借助于一系列田徑運動項目。
3.必須更加重視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職業環境復雜多變,職業的綜合性和科技性內涵不斷提升。隨著職業化發展程度的不斷提高,學生在從事與其專業相匹配的職業時,很難在較短時間內適應職業發展要求,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同時,創新是職業發展的靈魂。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職業技能培養還必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素養。形式靈活多樣、項目眾多的田徑運動要求學生具備靈活的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打破學生常規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意識具有重要作用。[2]
1.結合中職學校特點,提升田徑教學與職業教育的匹配度。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是結合就業要求開展的教學活動,就業方向較為固定,因此,在中職學校開展田徑教學必須充分結合中職學校職業發展特點融入職業發展要求,提升田徑教學與職業教育的匹配度。如有的職業對體力有較高要求,在田徑教學中就可以相應地增加鍛煉體力的運動項目;有的對身體平衡性要求較高,在田徑教學中就可以適當增加提升學生平衡力的運動項目。
2.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提升學生心理素質。職業教育實踐性極強,由于缺乏足夠的過渡時間,許多學生畢業后很難在較短時間內適應與其專業相匹配的工作,尤其是初次就業時,學生很難快速適應職業發展要求,這不僅無法滿足學生培養目標,而且還會使學生產生嚴重的挫折感,自信心受到極大打擊。這就要求在田徑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重視學生心理素養導向培養,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引導學生適應未來從業的基本要求。
3.針對未來職業對身體產生的潛在影響,融入必要的防范措施。中職學校培養的學生都將在一線從事職業勞動,部分職業可能會因長期保持固定單一姿勢而對身體產生危害,因此,在中職田徑教學中,必須根據職業發展需要提前注意未來從業過程中潛在的身體影響,教育學生養成正確的習慣,保持體質健康。如美術設計師需要長時間埋頭伏案工作,這會對頸椎、腰椎產生一定的損害,這就需要在田徑教學過程中,針對職業勞動的突出問題,融入必要的防范措施,教育學生形成防范意識。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整個就業過程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必要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還對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田徑教學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的有效融合,還要考慮教學內容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匹配度、契合度,不但要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還要結合學生從事職業的客觀要求。融入技能培養的田徑教學改革已成為中職體育教學活動開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柯慶明.探析中學體育田徑教學內容改革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4,(24).
[2]吳文超.中職院校田徑教學方法改革之探討[J].體育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