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松 石有總
【摘 要】對廣西區內部分高職院校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了基本的情況,得出基本的評價,提出新時期高職院校需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大力開展基礎文明養成教育,深入推進師德師風和校園文化建設,促使高職高專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注重道德實踐,提升品德修養。
【關鍵詞】高職高專學生 品德修養 調查分析 提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040-03
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高職高專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界圍繞高職高專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性、重要內容、意義和提升素質的方法途徑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討和研究,對推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塑造高職高專學生品德修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對于高職高專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研究還不夠系統和深入,高職高專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內容還不能與“90后”高職高專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和思想實際進行有效結合,使得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
為此,我們對當前廣西區內高職高專學生的品德修養狀況進行了調研與分析,并提出提升高職高專學生品德修養的對策,旨在塑造高職高專學生的良好品德修養,促進高職高專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調查內容及方法
為充分真實地了解新時期高職高專學生的品德修養狀況,為進一步增強高職高專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提供翔實的資料和依據,我們以廣西區內7所不同層次的包括示范性和普通高職高專學校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采用網絡問卷和分發問卷的抽樣問卷調查形式,開展了包括政治品德、集體主義感、誠信、網絡道德和社會公德等方面的調查,共有831名不同年級學生的積極參與,基本上反映了高職高專學生品德修養整體狀況。
二、調查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高職高專學生品德修養總體狀況呈現良好常態,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狀況主流積極向上,不僅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清楚認識,而且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充滿信心,表示通過加入黨組織來更好地為國家、為社會和為人民服務。二是絕大多數學生具有高度的集體主義感,積極參與班級評先評優創建活動和班級各項集體活動,以班集體為先,自覺維護班級榮譽。三是絕大多數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誠實守信,自覺反饋真實情況和如實說明事由,并堅決反對有損個人誠信和違紀行為,樹立了良好的大學生形象。四是絕大多數學生在面對現實世界、理想世界、虛擬世界的碰撞和沖突時,表現出了理智的一面,具有良好的網絡道德素質。五是絕大多數學生的公德素質較高,具有助人為樂精神和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
調查也發現,因各種社會消極因素的直接影響和沖擊,部分高職高專學生在思想上、道德上、觀念上發生了錯位和傾斜,主要表現為:一是強調個性、存在功利化傾向,忽視集體利益和集體發展需要,入黨動機功利化、集體榮譽感弱化較為明顯。二是誠信意識淡薄、責任意識不強,在獎學金評定、國家獎助學金評定和請假方面有弄虛作假、違背誠信行為。此外,部分學生在網絡上存在不文明、不誠信、不負責任的現象。三是公德意識不強、道德素質較差,如穿拖鞋帶早餐進課堂、在學校公共場所抽煙、男女同學公眾場所舉止不雅等,公共秩序意識和大愛觀念淡薄,嚴重損害了高職高專學生的社會形象。
三、原因探究
(一)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對高職高專學生品德修養產生了重要影響。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也衍生出各種文化間大碰撞和激烈沖突,尤其是我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形勢下,國際敵對勢力以經濟貿易和政治交流為載體,通過“文化殖民”、民主外交和人權外交等更加隱蔽的手段來宣揚自己的價值觀,給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影響。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期、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和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市場經濟發展中所帶來的金錢至上、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負面因素,以及民眾心態浮躁、誠信缺失等消極社會現象,都對青年大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這導致部分高職高專學生思想上、道德上、觀念上發生錯位和傾斜,對進一步提升高職高專學生品德修養提出了新挑戰。
(二)網絡環境的發展變化對高職高專學生品德修養產生了深刻影響。“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依靠互聯網技術手段形成的網絡輿情表達觀點、傳播思想已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強大的感染力、滲透力和侵蝕力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給人們帶來了無法忽視的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尤其是對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時期的青年學生在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方面的影響更為深刻。一方面,網絡輿情發揮了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導向作用。另一方面,受不良信息污染的網絡環境給社會閱歷較淺、是非辨別能力較差的青年學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國際敵對勢力轉向了更為隱蔽的網絡侵蝕方式,繼續推行“西化”、“分化”的演變政策,企圖影響我國青年的價值取向,以破壞現在和未來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流價值。另外,不少高職高專學生陷入網絡以至不能自拔,“無人不網”、“無日不網”成了他們的日常寫照,對網絡的不當或過度使用以及“網絡成癮綜合癥”、“網絡孤獨癥”、“網絡人格障礙”等問題日益嚴重。網絡環境的發展變化給進一步做好高職高專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考驗。
(三)高職高專學生自身特點的新變化對品德修養產生主要影響。“90后”高職高專學生多是獨生子女,思想活躍,個性鮮明,積極向上。但部分學生存在因家庭溺愛而產生自私、任性、依賴性強等傾向,受挫能力、抗壓性較差,艱苦奮斗的毅力有所欠缺,團隊意識薄弱,過于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成長,其思想行為、價值觀念易受網絡的影響,表現出不夠理性的一面。市場經濟發展中所帶來的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等負面因素,也給涉世較淺的高職高專學生產生很大影響,使他們產生較強的功利性心理。高職高專學生自身特征的新變化,為進一步提升高職高專學生的品德修養增加了新難度。
四、對策
(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重在提升高職高專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上下工夫。高校作為培養人的場所和培育精神家園的高地,必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教育管理的各個環節和學生成長成才的各個方面。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高職院校應圍繞以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切實貫徹“以德治國”的方略,把正確的品德認知、自覺的品德養成、積極的品德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堅持宣傳教育、示范引領、實踐養成相統一,堅持政策保障、制度規范與約束相銜接,構建有利于教育引導學生律身修己、崇德向善的長效機制,通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高職高專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不斷提高文明素養和品德修養,把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高職高專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
(二)大力開展基礎文明養成教育,著重在提升高職高專學生人文素養上下工夫。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提升高職高專學生文明素養、促進高職高專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從認知、踐行、傳播、引領等環節入手,搭建教育平臺、構建教育網絡、拓寬教育載體、創新教育形式,堅持加強宣傳教育、推動實踐養成、強化文化熏陶、注重典型示范、健全長效機制相統一,全面推進高職高專學生基礎文明養成教育。
1.打造網絡教育陣地,強化網絡宣傳作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微博、微信平臺建設和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平臺建設,打造學校網絡思想文化陣地,提高媒介引導能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教育和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曲直,掌握網絡育人工作主動權、網絡輿論引導話語權和網絡管理工作主導權。
2.注重實踐養成教育,促進講文明樹新風。以基礎文明養成主題教育活動月的形式,深入推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基礎文明實踐活動,展示文明風采,傳播文明力量,彰顯文明魅力,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成校園文明和諧風尚。
3.加強墻體文化建設,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文明禮儀內容、大學精神、校訓校風以及時代發展要求,通過漫畫、標語、提示語、名言警句等形式進行科學布置、統一規范地張貼到教學樓、學生宿舍墻上,形成極具教育意義的墻體文化,達成潤物細無聲、陶冶情操的目的。
4.拓寬文明教育載體,確保教育全方位涵蓋。通過主題班會、黨團日活動、主題講座、辯論賽、知識競賽、校園文化節、資助活動月、紀律安全活動月、心理健康活動月等載體,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全方位開展大學生基礎文明養成教育,營造濃厚的氛圍。
5.構建文明教育網絡,確保教育全范圍覆蓋。建立和完善“學校—院(系)—班級—宿舍”、“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班委—宿舍長—宿舍成員”立體式的教育督導網絡和機制,切實把基礎文明養成教育和督導落實到每一個大學生身上,確保教育全范圍覆蓋,取得實實在在的教育效果。
6.開展文明創建和評比活動,發揮先進典型引領作用。通過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宿舍、校園之星等創建和評選活動,吸引廣大學生積極參與,擴大校園文明形象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文明意識。注重做好文明榜樣和文明力量的宣傳和傳播,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影響和帶動身邊學生自覺形成文明行為習慣。
(三)大力加強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著重在發揮教職工言傳身教示范引領作用上下工夫。教職工的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會對大學生價值觀和品德修養產生著不可忽視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都負有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提升學生品德修養的重要責任。廣大教職工應充分認識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于提升廣大學生品德修養的重要意義,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注重師德師風建設,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廉潔自律,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以認真的工作態度、先進的思想魅力、豐富的知識魅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感染學生,用文明師范春風化雨式地浸潤學生,用引領激勵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切實在日常教學工作和學習生活中發揮言傳身教示范引領作用,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肩負起立德樹人、全程育人的光榮職責,努力成為高職高專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
(四)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優良校風,著重在發揮優良校風育人樹人作用上下工夫。優良校風是一種極具育人功能的氣候,產生一種強有力的調節作用和約束力量。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優良校風,對提升高職高專學生品德修養具有重要意義。
1.大力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提升廣大學生綜合素質。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能力有機地緊密地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學術、科研、文化、藝術、體育等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活動,充分拓寬各種熏陶載體,如學術人文知識講座、先進事跡報告會、創新創業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勞動教育以及參與各類學術科技活動,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促進高職高專學生的全面發展。
2.加強優良教風學風建設,形成創先爭優良好氛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持久地開展教與學的創先爭優活動,促進廣大教職工加強師德修養、提升教學水平,促使廣大學生積極進取、立志成才,形成濃厚的師生從嚴治教、勤奮刻苦、誠信務實的優良教風學風,以優良教風學風促成優良校風,發揮出優良校風對廣大學生的陶冶作用,塑造廣大學生的良好品德修養。
3.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按校園精神的內涵,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加強校園環境包括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形成人文校園、生態校園,使得廣大學生在優良校園環境的熏陶中不斷提升品德修養,促進廣大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EB/OL].(2008-06-20)[2015-02-09].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7408960.html
[2]習近平.在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時的講話[EB/OL].(2013-11-26)[2015-02-09].http://www.gov.cn/ldhd/2013-11/28/content_2537584.htm
[3]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05-04)[2015-02-09].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05/c_1110528066_2.htm
[4]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2014-09-09)[2015-02-09].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10/c64094-25629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