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星 黃莉 陳甜 王鳳岐 陸露
【摘 要】在校企協同發展視域下,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在對學院所處廣西柳州市內外部環境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課程設置、校企協同培育制造類人才等方面探討了校企協同下高職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策略。
【關鍵詞】校企協同發展 制造類專業 人才培養 就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1C-0187-02
校企協同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服務社會發展,推動高等教育和科研相結合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與就業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集中反映在人才戰略、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市場需求等方面。這些為兩者合作培養人才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探索校企協同視域下高職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策略已成為校企協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職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概述
(一)外部環境
《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鼓勵校企合一、形成教產結合、校企共進、互惠雙贏的良性循環的職業教育模式”。因此,實現校企協同發展是順應職業教育發展內在規律的表現。通過構建企業、行業、學校共同參與的制造類人才培養機制,積極推進工學結合和校企合作是發展職業教育與推動職業教育深入改革的有效途徑。為提升高校就業率,不僅要在人才培養數量上實現提升,更應在人才質量上實現提升,關注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才能從根源上解決人才培養與就業的問題。
(二)內部環境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地處廣西柳州市。柳州是國內唯一一座擁有四大汽車公司整車生產線的城市,是中國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交匯處,也是中國西南、中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近年來,柳州為打造中國—東盟區域性先進制造業基地,以成熟的汽車產業基地為依托,逐步擴大汽車產業規模,推進區域性先進制造業基地。柳州市具有得天獨厚的產業發展優勢,努力打造一個服務西南,乃至東南亞地區的“中國—東盟汽車城”和區域性汽車制造中心。汽車工業制造基地大環境下,形成對制造類人才的巨大需求,而如何能夠滿足產業對制造類人才需求,擴大人才規模,優化人才結構,促進產業發展與人才相匹配已成為關系企業與學校協同發展的重要問題。
校企協同共建“一主多元”辦學平臺已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機制。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制造類專業應從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建設、實習實訓頂崗設置等多方面與企業加強合作,與該專業學生就業相互影響關聯、互相推進,促進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
二、校企協同育人,促進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的作用
(一)使人才培養目標緊貼社會需求
人才培養以崗位能力需求培養為目標,更加緊貼社會需求。在校企協同發展人才培養模式下,校企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與制定,共同建立培育人才所需的校內外實踐基地,共同參與專業設置以及課程體系開發,強化校企間的人才交流與合作,促進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培育具備邏輯、思維、創新、合作、表達等能力的現代社會亟需的應用型人才。
以企業崗位能力培養為目標,通過大量的真實案例、實戰演練、業界專家指導等教學方式,培育制造類人才實戰能力,將制造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發展動態真切的反映到人才培養的每一個環節中,體現在人才培育目標中,實現高職院校制造類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之間的有機結合。
(二)促進社校企“三贏”
校企協同發展在促進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的同時能夠促進社會、學校、企業的三方共贏。校企協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將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等相關實踐知識引入大學課堂,擴充實踐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學生實習與就業的有機結合,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與就業的一體化。校企協同培養平臺實現全過程協同培養,通過產學研合作、共建實驗室、合作開發課程等深化校企的聯盟關系,實現社會、學校和企業三方共贏。具體體現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校企協同培育社會亟需人才,有助于帶動人才就業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二是校企協同培育優秀的現代化人才,有助于提升學校辦學質量,提升學校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校企共同培育人才,企業在先期就把崗位要求、企業文化植入到學生平時的教學當中,當學生進入就業崗位,便能很快的適應企業的要求,真正的實現就業“零距離”,企業獲得大量高素質的制造類人才,滿足企業自身發展需求。
三、校企協同發展下高職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策略
(一)推進課程改革,優化課程配置,培育學生實踐能力
從制造類專業課程設置上,柳州職業技術學院應立足當前本校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企業需求之間銜接不足的現實問題,緊貼區域發展趨勢,考慮學生自身發展需求等,通過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
首先,推動課程體系改革。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制造業相關課程建設與改革,并對課程實施進行監管,確保課程教學質量、課程的設置符合行業的需求,使課程體系契合制造行業需求,滿足制造行業對人才實踐能力的需求。
其次,優化制造類專業課程配置。高職院校在與企業共同開發制造類專業基礎上,應合理對課程進行配置,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專業技能與崗位核心能力相結合,保證制造類專業課程的針對性。通過課程的改革,可以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讓其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加深對專業基礎課程的認識與理解,提升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有效性,提升制造類專業人才的就業能力,使之能夠切實運用到工作實踐之中,服務于企業。
(二)校企協同培養制造類專業人才
學校和企業通過深層次的協同合作,培育社會所需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可以有效提升校企協同質量。校企通過聯合開發課程,協商擇優選擇授課教師,并采用雙導師制度進行畢業設計考核。具體如下:
1.校企協同開發課程
企業依據發展需求參與高職院校制造類專業課程教學建設、教學計劃制定以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等,通過校企成立課程開發小組,協同改革制造類專業課程體系,共同制定制造類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手段等,確保制造行業對人才的能力需求在課程的每一個環節得到體現。
2.校企共同實施制造類課程教學,實現工學結合
高職院??梢园才艑W生在企業車間進行制造類課程學習,并由企業指派專人負責學生的教學工作??梢韵驅W生介紹制造行業的發展動態、最新技術等,實現課堂教學與企業生產之間的有效的、無縫的對接,提升高職院校制造類人才的培育水平,減少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對人才需求之間的不適應。此外,也可以組織開展制造類專業相關技能競賽,聘請企業人才參與指導,充分提升制造類專業人才的實踐水平和創新水平。
3.學生畢業設計采用雙導師制
在制造類專業人才培養中,實行校內和校外的雙導師制度,共同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學生參與到企業真實的技術改革和研究項目當中,以此作為畢業設計的來源或課題實踐,以真實的實踐提升學術的能力,實現所學與所做的零距離對接。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共同負責學生畢業設計的指導工作,保證學生畢業設計的順利完成。
總之,實現高職院校制造類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有助于促進產學研結合的落實,也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緩解人才與市場需求間脫節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肖詠樺.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就業一體化研究[D].南昌大學,2012
[2]孔凡文,李海英,王玥.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模式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