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亞杰
摘 要: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高職教育,這為高職教育事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目前高職院校的“雙師型”專業教師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教學設計和教學質量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需求,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實際生產的用人需求的對接還遠遠達不到應有程度,這些問題嚴重制約我國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因此,不斷改進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尋求校企深度合作辦學,是一條投資小,見效快,能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理想途徑。但是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很多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關鍵詞: 高職教育 辦學模式 校企深度合作
一、高職教育的現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高職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11~2012年,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在全國獨立設置公辦高等職業學校中,支持1000個左右緊貼產業發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會認可度高、就業好的專業進行重點建設,推動高等職業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整體提升專業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為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輸送大批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2014年,提出《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門編制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進一步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現代職業教育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并促進全體勞動者可持續職業發展的教育類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分兩步走,2015年初步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得到廣泛宣傳,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備,人才培養層次更加完善,專業結構更加符合市場需求,中高等職業教育全面銜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基本建立,現代職業院校制度基本形成,職業教育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能力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進一步增強。2020年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的統稱,下同)共同推進的技術技能積累創新機制基本形成,職業教育體系的層次、結構更加科學,院校布局和專業設置適應經濟社會需求,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制度、運行機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建成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各類職業人才培養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45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53所(含高職類院校1192所,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校447所,獨立學院275所,中外合作辦學7所),成人高等學校292所。從全國高職院校的數目看,高職教育已經成為我國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高職院校發展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高職院校要有好的發展,就必須建立一種適應社會和企業需求的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企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才能為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打下基礎。然而,目前各個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如下問題。
1.目前大多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選取及教學方法和手段上沒有脫離傳統教育的束縛,沒有徹底針對崗位群或學生將要從事的職業對專業技術人才知識和技能的要求,而開設相應課程。理論和實踐沒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只是簡單地在原來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實驗實訓內容,而有些實訓內容脫離社會實踐的實效性,并沒有起到真正意義上的實訓作用。盡管有些高職院校的學生可在實訓室里按案例要求實操一些具體業務的實訓環節與內容,但是這種實訓往往是分環節進行的,學生體會不到實際運作過程中的連貫性、復雜性與多變性,往往無法真正進入角色。
2.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教學上主要是靠理論知識豐富而實踐經驗、實踐技能匱乏的教師承擔教學工作,這些教師重理論而輕實踐,導致學生實際學到的技術技能屈指可數。有些學校雖然聘請了一些企業的技師來校任教,但是由于企業技術人員的知識技能相對比較專一,覆蓋面小,而且學校缺乏對于企業技術人員的有效監管措施,所以單純靠企業技師承擔教學也存在很大弊端。
3.多數高職院校對高職辦學的理念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社會上一些企業和個人對高職教育認識模糊,理念不清,認為高職教育接收的都是高考分數低,能力較差的落后生,導致一些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帶有偏見。
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的職業技能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加之部分企業對高職學生的偏見,影響到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最終影響高職院校的生存和健康發展,所以,高職院校必須認真分析和研究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建立一種新型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校和企業的深度合作,學校要積極地了解企業的用人知識技能要求,積極地探索與企業深度合作的方法和途徑。
三、目前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存在上面提到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讓企業加入到教學中,尋求一種校企合作的模式,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已經開展了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大體上是高職院校與企業簽訂協議,使企業作為高職院校的校外實訓基地,并且要求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和課程體系的確定,然后學生在學校進行基本理論和簡單的項目實踐的學習,在一定基礎上讓學生參加企業的實際生產實踐,使學生知識和技術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實現校企合作。這種校企合作的模式看似解決了高職院校的關鍵問題,但是,在整個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企業積極參與和配合是這種校企合作模式的關鍵。只有企業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人員認真分析企業生產與企業不同崗位員工的知識儲備要求,才能給學校提供貼近企業要求的人才培養目標,才能為課程體系的制定打下基礎。而真實情況是企業參與學校辦學的積極性并不高,因為在整個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并有沒得到什么利益驅動,正因為這樣現有的校企合作辦學的效果可想而知。
四、校企深度合作需要解決的問題
現有的校企合作的模式看似解決了高職院校的關鍵問題,但是由于缺乏企業的積極參與,效果并不理想。要想實現校企的深度合作,讓企業真正參與到教學中,還需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政府機構應該建立和不斷完善校企合作的法律條文,保障企業能真正參與到職業教育中,靠立法規制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中的權利和義務。
2.建立利益補償和驅動機制,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
3.制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評估方法,約束和監督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
五、結語
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區別在于其具有職業性和實踐性,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道路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企業的深度參與,可以說,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程度高低決定了職業教育是否能真正承擔起為社會培養適應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