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成
摘 要: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普及,其中有一項要求教師是以提高學生興趣為目標采取相應的策略進一步提升課堂效益。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在這一要求下調整教學目標,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而實際上,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學內容繁多,老師主要還是以教授知識點為主,確保學生在規定時間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沒有從學生興趣入手更好地教學。本文從教師本身、課堂模式及課堂教學方式這三個方面入手,對于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進一步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益,提出相關策略進行討論研究。
關鍵詞: 初中數學 教學有效性 學習興趣
隨著社會在不斷發展,科技這一因素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被稱為“學科皇后”的數學在各個學科領域、人類生產生活得到了深入廣泛的應用。數學知識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數學已經融入計算機、化學及生物學等各個研究領域中,并且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正所謂做好一件事的前提就是對它產生興趣,因此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好數學的關鍵就是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興趣,而且初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階段,數學教育因為其自身的特性對于學生身心的發展極其重要,數學學習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學好數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與邏輯能力,但是由于初中數學學習內容與小學的趣味教學不同,幾何、方程等問題都趨向復雜化,教師在教學中更要采取相應的策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目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師在用心地教,學生也在認真地學,但取得的效果卻差強人意;第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第三,教師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改變課堂教學,一味按照已有的課堂模式,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因此針對上述情況,有必要提高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所謂的課堂有效性是教師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使教師和學生在各種互動的教學活動中達到預期效果。為了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采取以下方法進行討論與研究。
1.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老師作為教育的主力軍,在教育學生中扮演重要角色,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何種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只知道一味進行演講,不重視課堂互動,只知講解則會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私下搞小動作浪費時間,從而影響學習,不利于學生發展。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要求老師能夠與學生進行很好的互動,及時更新知識儲備,做到與時俱進,對于課堂進行專業管理,在講解過程中進行有效組織。課堂會朝著兩個極端發展,一個是教室只有一個聲音存在就是老師不停地在上面講解,學生在底下聽講,過程中全無交流。另一個就是學生聲音太大蓋過老師講課的聲音,從而浪費時間。因此教師在進行有效的課堂組織時,不僅要對課堂教學活動的進程把握好時間,而且對教室環境的布置也要合理化,為學生學習提供優質的學習氛圍。
2.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美國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曾說:“為了使學習富有成效,學生應該對所學知識倍感興趣,并在學習中尋找歡樂。”數學相對于其他課程而言是一門極需要開動思維的課程,同時也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對于初中生而言,每天課程安排都很滿,基本上一天的課程中是沒有時間休息的,周而復始的學習也使他們精力不足。初中生處在愛玩的階段,但如果我們把簡單的游戲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中,想必會達到不一樣的效果。把握課堂時間進行簡單的游戲比賽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可以在游戲過程中稍微放松下,也能通過游戲激發學生興趣。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的學科,教師可以適當創設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生轉變以往模式,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興趣是做好一件事的關鍵。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多動腦筋,創新思維,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比如在講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時,有這樣一道題目:一個角的補角比這個角大40度,這個角是多少度?教師改變以往叫學生回答問題的模式,利用擊鼓傳花這個小游戲,隨機抽學生回答問題。
3.小組合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新的課堂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從而提升課堂效益。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在這一模式下進行有關數學問題討論。數學是一門生活化的學科,生活中數學問題無處不在,老師要設計適合初中生特點的各種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根據隨機分組把不同的學生分在一組內,憑借自身能力開展分工合作,通過競賽的形式給予相應的獎勵刺激學生的勝負欲,這樣的方式初中生比較有興趣參與,還能進行思考。小組的討論可以讓組內成員結合各自的生活知識進行問題思考,比平時的圖示講解或者讓初中生死記硬背的方式要生動得多,另外還鍛煉了初中生的理解力和發展了他們的接受力。比如在探索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老師在分完組之后,要求利用手中的圓,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比較一下圓與圓有什么位置關系。各組組長做好記錄,將結果記錄到記錄單上,再進行比賽,看哪個小組用時最短,最先完成。
參考文獻:
[1]葉立軍.數學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閏桂琴.中學數學教學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余文森.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教育評論,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