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璇
摘 要: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重,學習壓力大的社會弊端由來已久,而“素質教育”的口號亦隨之喊了多年。不過,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內真正起大作用了嗎?或者說素質教育真正在大范圍內實施踐行了嗎?恐怕還得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作者認為我國的素質教育是一個刻不容緩、亟待正視的問題。并從一個教育工作從業者的角度,從教育公平的實踐舉措和人文關懷的精神建設角度,展開條分縷析,并在此基礎上建言獻策,探討這一重大而嚴肅的課題。
關鍵詞: 中小學 素質教育 教育公平 人文情懷
中國的人口基數大,中小學生的基數也大,自然造成就業競爭的壓力大。然而,合理分化和疏導這種社會壓力,可以推行一些其他的引導性或強制性的方式方法作試點,比如借鑒德國高職高專教育體系的成熟經驗等,并且高質高效地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并不是只有給廣大未成年的少年兒童施加超負荷的課業壓力這一種途徑。
根據各項數據報告顯示,除了在中國排名前二的大都市——北京、上海,素質教育的先進理念并未能真正深入人心、造福大眾。而傳統的中小學應試教育如今已經走進了單一高壓的死胡同。某些學校和家長一味追求升學率,單單以課程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判一個學生水平能力的終極標準。
2015年8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了三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教育》。該片雖然重在英國人對自己國家大眾教育的討論,但是從另一個側面,也足以引起國人對本國中小學教育的反思。
“素質教育”不是一個口號,也不是一張空頭支票,而應該涵蓋很多有長遠意義的要素,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元素就是人文關懷。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較快,生存壓力較大,人人都向往成功,追名逐利。這固然有積極的一面,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少部分人因為抓住市場轉型帶來的機會牟取暴利,成為了“土豪”。而這種成功模式是不可被復制的,這不僅大大加劇了貧富差距,而且無疑加劇了社會矛盾。
而這種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必然經歷的“金錢主義”、“唯成功論”思想也浸染了本應純真無憂的中小學校園。筆者認為,不僅整個社會需要人性的光輝、人文的情懷重建信仰,而且中小學生亟須人文關懷拯救應試教育重壓所帶來的種種沉疴。
雖然考一個好大學是通往孩子錦繡前程的一條康莊大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絕非唯一路徑。一個人能否成功,取決于自身的努力和方方面面的綜合能力及外部的環境條件,不是考取名校就可以成為人生贏家的。
而且,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誠然也不是唯一的。以名利權衡一個人的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雖然直觀簡便但也顯然是表象片面的。科學研究早已表明,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幸福感與金錢并無直接關聯。
事實上,在保障安全穩定的大環境下,教育部門可以溫和地、有條不紊地給中小學師生減負。首先,立足于教育公平的角度,使得所有教育資源都直屬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二司和下屬教育局等統一支配管轄。大力推進優秀教育資源的各校輪流共享,優秀教育工作者的各校輪崗輪值制,或者實行各種教育資源包括教師在各個學校的公平分配。最大限度地實現利益均沾、教育公平。這樣可以強力有效地減輕廣大學生家長爭取優良教育資源的沉重負擔,不僅大量社會成本被節約,歪風邪氣也得到整治,發揚社會公義,人民的幸福感和凝聚力自然獲得大幅提升。同時,教育公平所帶來的積極長遠的意義與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攸關,不容小視。
從人文主義角度,在基礎教育階段,教育工作者還應加強對中小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重視和強化思想品德、情操信仰的教育和引導,鼓勵創新意識,呵護每一個不同個體的純真個性和志趣,為孩子們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堅實的心理質素和思想基礎。而要達到這樣的人性化要求,就必須尋求法律底線的強有力支撐。因此,要在全國范圍內立法,堅決取締各個學校假期強制收費補課的行為,嘗試延遲學校的下午下課時間,將多出的部分列為自習和課外活動時間,不僅可以使得家長的下班時間與孩子放學時間同步,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嚴禁布置任何課后作業,徹底減輕師生負擔,使得作業真正在課后完成。嚴格控制中學的早晚自習的時間長度,嚴禁學校擅自變雙休日為單休日等侵犯中小學師生合法休息權的不人道行為。從立法層面全面保護中小學師生的身心健康,為中國基礎教育的積極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只有實現溫飽才有條件建設精神文明,只有睡足了覺減輕了不必要的壓力才能奢談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懷著人文情懷,促進教育公平,發展素質教育,這是一個教育事業工作者內心深處的鄭重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