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 朱久霞
摘要:財政部審議通過的《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下簡稱《基本準則》),是多年來我國政府會計理論研究和改革成果的重要體現。本文首先闡述了《基本準則》制定公布的背景,其次分析了《基本準則》對政府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最后總結了《基本準則》實施的障礙及解決措施。
關鍵詞:《基本準則》 政府會計信息披露 實施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03
2015年10月23日,財政部發布了《政府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從2017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基本準則》相對我國實行的以收付實現制為會計核算基礎的預算會計總體系來說,很多方面都產生了較大的變動,對我國進行政府會計信息披露帶來很多影響。
一、《基本準則》對政府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
《基本準則》是構建完善政府會計體系的基礎理論框架,對于后續具體準則的制訂起到奠基的作用,避免其出現相互不一致與疏漏問題的產生。同時,《基本準則》的制訂出臺,也是財政部認真貫徹執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體現,《基本準則》在政府會計體系的建設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我國政府會計信息披露方面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筆者認為,《基本準則》對政府信息披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完善了政府財務報告體系
《基本準則》制訂之前,政府會計組成體系主要包括財政總預算會計、行政單位會計和事業單位會計。政府進行會計信息披露主要依靠發布預決算報告,在預算報告之中,沒有將全部的政府方面支出包括在內,國家機關和人民群眾對政府整體的財務狀況了解的并不夠全面。同時,通過此種方式進行信息披露,存在時間滯后性時間很長的缺點,不能盡快地對政府會計信息進行披露,導致與之有關聯的利益方在決策時受到一定的影響。
《基本準則》指出“政府會計主體應當編制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即除了需要編制決算報表之外,起碼還應該編制資產負債表、收入費用表和現金流量表,也需要定期編制合并財務報表,來及時地反映政府的財務狀況,以實現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目標。這一重大舉措使得政府會計信息披露載體主要包括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兩大報告體系,從而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政府報告體系。這樣,政府會計的信息使用者越來越廣泛,社會公眾對于政府的財務方面擁有更多的知情權,提高了政府會計信息的透明度。
(二)構建了新的會計核算體系
《基本準則》制訂之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中并沒有對“政府會計”進行明確定義,但隨著我國公共財政管理改革的不斷發展,西方國家的政府會計概念開始在我國提及,并使預算會計與政府會計之間的關系模糊。《基本準則》發布之前,政府會計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由于收付實現制是在實際收到現金時才對收入和支出進行確認,導致所有以非現金形式的交易不能納入到財務報告中。在這種核算制度下,并不能具體而實事求是地體現出政府所面臨的財務風險,無法對資金的整體運用情況進行考量。權責發生制是以權利與義務發生時為依據確認收入與支出的一種核算準則,因此,引入權責發生制顯得尤為重要。
現階段,我國政府會計準則制定之后,在《基本準則》第一章第三條中指出“政府會計由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構成。預算會計實行收付實現制,財務會計實行權責發生制。”自《基本準則》發布后,財務會計被列入政府會計核算之中,制訂了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政府會計核算體系。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都有各自優勢,在使用過程中,將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兩者結合起來,通過收付實現制監督和管理現金及預算控制,通過權責發生制反映政府資產等成本方面的信息。更加全面、明確地將政府預算信息和財務信息呈現出來,滿足了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三)擁有了相應的理論基礎支撐
《基本準則》制訂之前,在政府會計方面并未制訂出全面的會計基本準則,不同的規范性文件中會出現定義不一致甚至相互不支持的問題,在理論方面的規范相對比較欠缺。新制訂的政府會計準則首次對我國政府會計中的有關概念定義和重要問題提出了一致的理論結構框架。首先,《基本準則》對會計要素進行了定義,同時確定了其確認標準,將原來未納入核算的一些資產與負債納入進來。在對政府會計的資產進行定義時,包括政府自用的固定資產,還有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資產、文化文物資產、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資源資產等也應屬于政府會計資產的范疇。在對政府負債進行定義時,將很多重要的與收支沒有直接關系的會計信息也納入其中,例如政府對內或對外的擔保,此項隱形債務及社會保險基金的預計負債等。其次,明確了資產與負債的計量屬性,《基本準則》指出“資產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現值、公允價值和名義金額。負債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現值和公允價值。”同時也指出了其應用原則,政府會計主體在對資產與負債進行計量的時候,一般應該采用歷史成本。這項舉措是結合政府會計實務過程的現狀而制訂的。再次,《基本準則》中對政府預算會計要素進行了規定,即政府預算會計要素包括預算收入、預算支出與預算結余,政府財務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第一次提出收入與費用這兩個要素,同之前預算會計中的收入與支出兩要素有很大的區別,更加精確地計量出政府的成本開銷,有利于政府各項資源的優化與考評。
(四)向建立中國特色政府會計準則體系發展
《基本準則》充分結合了我國的國情。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在準則制訂之前的研究階段,借鑒國際上政府會計改革成功的案例經驗,學習其中在中國國情的特點下適用的有效成分,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相應的創新;同時,充分借鑒我國企業會計改革成功的經驗,制訂出符合我國特色的《基本準則》。例如:為了更加清晰明了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規定政府會計主體應當編制決算報告和財務報告;為了滿足預算的需要,將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納入到《基本準則》之中;對于資產與負債內涵的定義立足于我國財政的實際情況等。
二、 《基本準則》實施的障礙及措施
(一)會計人員需要重新理解并運用政府會計有關規范
《基本準則》制訂之后,相對于之前的預算會計體系,發生了很多改變。因此政府會計人員對于政府及本會計準則的學習是尤為重要的,為2017年基本準則的順利實施,會計實務中熟練準確應用建立夯實的基礎。新政府基本準則制定之后,在記賬的過程中需要一并將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兩個核算條件下產生的數據記錄到相應的會計科目,保證兩種核算條件下數據遵循同一種標準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提高了對會計人員水平的要求。然而,有些政府會計人員對預算制度模式比較熟悉,對《基本準則》比較陌生,操作起來可能不太順利,需要重新學習新的知識來提高自己,這也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時間來完善。
(二)相對于政府資產,獲得負債精準信息更加困難
《基本準則》制訂之后,政府資產與負債的概念范圍更加寬廣,從而更加有利于加強政府單位預算管理與財務管理。因此,對于資產的清查與負債的管理工作將成為今后工作中的重點內容。企業會計準則中對于資產的界定是針對企業而言的,而政府會計準則對資產進行定義的主體是政府,從定義的范圍來看,兩者相比較,政府會計方面范圍更加廣泛。因此,在編制資產負債表的過程中,政府會計所面臨的困難將會更多,編制過程將會更加復雜。然而在對負債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由于負債不像固定資產那樣看得見摸得著,可能在進行清查時,仍然會存在隱瞞漏報的可能性,這樣對于負債的計量將有失精準性。在填寫財務報表的時候,數據的準確性將會受到影響,從而使得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受到質疑,達不到政府基本準則制訂的效果。因此,在對資產與負債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更應該細化,從而真正起到實際作用。因此,對于新政府會計準則的實施仍然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需要政府部門、管理人員、政府會計人員等共同不懈努力來實現。
(三)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相對棘手
雖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和企業綜合財務報表的編寫基礎是一樣的,但是政府會計主體的范圍很大程度上超過了企業會計主體,所以它們在編寫方法上還是存在差異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的編寫在很多方面仍需要參考企業綜合財務報表的編寫方法。
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在編制的過程中,相對棘手的問題是政府合并報表。在政府合并報表之中,不太容易處理的地方是合并抵消事項。在企業會計研究中,抵消事項一般出現在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相對于企業的合并抵消事項,政府會計抵消事項更加繁雜。政府的抵消事項包括內部之間的往來和內部撥款,同時在實際操作方面考慮,也應該包括內部投資與內部交易。在內部投資這一項中,因為存在國有獨資企業數量眾多、大多數規模較大的現象,合并抵消事項所產生的合并業務相互之間出現很多交叉的地方,對于合并時比較復雜。與此同時,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的級次較多,各級抵消事項很難實現在本級財務報告中完成抵消,這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因此,在本級不能解決的合并抵消事項可以計入本級財務報告,逐級向上進行反映。這種方法下思路比較清晰,數據相對準確,然而能否能真正運用到實踐中,還有待考察,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用時間來檢驗它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林鋼,武雷.政府會計改革難點問題探討(下)[J].財務與會計,2015,(10).
[2]陸軍偉.政府會計改革:戰略次序、框架設計與沖突協調[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7).
[3]陳志斌,董瑤.政府會計信息對政府績效評價的影響機理研究[J].商業會計,2015,(3).
作者簡介:
趙璐,女,沈陽大學會計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會計信息披露問題。
朱久霞,女,沈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教授;研究方向:政府會計改革及信息披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