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職業學校學生普遍沒有學習熱情已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其根源主要在于職業學校的課程設置存在著諸多弊端,為此,分析現有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的問題,以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為指導,將其思想精華融入到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改革中去,對構建適應當代職業學校學生學習需要和個性發展的專業課程體系,推進職業學校專業課程改革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課程改革 教為了不教 財務管理專業 職業學校
中圖分類號:F23;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5812(2016)03-0110-03
課程是職業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的核心,它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職業學校的課程改革也因此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社會對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關注度也大幅提高。市場經濟發展急需新型財務管理人才,國家政策也推動著職業學校的專業教學改革;而應用型高技能、高素質財務管理人才的培養依賴于新的課程體系。然而,目前職業學校還缺乏有效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創新能力、綜合能力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的不科學,專業特色不凸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不合理,實訓設備達不到要求、實訓課時不充足、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欠缺、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職業學校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生畢業后難以有效適應用人單位的實際工作崗位要求,造成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低、就業質量差。這一切都表明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步伐仍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迫使職業學校必須進行更深入的課程改革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此,我們需先反思當前課程改革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當前課程改革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與行業、職業應用相脫節
首先,財務管理專業課程內容過于強調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忽略了知識的實用性、理論與實際的相關性,學生難以接受,更不能學以致用,因此提不起學習興趣甚至出現厭學情節。其次,課程內容與行業、職業應用技能相脫節,重專業知識體系,輕職業情境訓練和職業能力培養。再次,課程內容沒有凸顯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應用型特點,偏重專業理論的闡述,這增加了原本學習基礎較弱的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的難度,降低了他們專業課程的學習熱情。
(二)教學方法呆板、低效,且以師為本
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方法常采用講授型,講授型教學方法的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重視知識的理解和獲得過程,教師過多的講解、演示,剝奪了學生的表達與思索,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啟發、誘導、扶持的過程;學生以聽講、理解、記憶為主,實操為輔,學生養成了學習依賴性,不愿自己想象思索,其主體地位落空。不少學生不懂得在學習中質疑,在疑問中去查找、探究、驗證和創新,只會機械地獲取知識,死記“標準答案”,對知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思維被束縛,學業負擔加重,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師雖完成了教學內容,但學生的學習收獲并不多,顯然,這種“教為了完成教”的單邊教學信息傳輸方式,因其缺乏雙邊互動交流、輕視學生主體作用和學生職業情境體驗過程、忽視學生知識的創造和能力的建構過程,加上學習組織以學生個人學習為主,各自為戰,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缺乏相關融合,因此,這種教學方法,難以有效開發學生的專業學習潛能,學生難以真正掌握專業課程的學習方法,不能自學自勵,更無法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
(三)案例素材不精當,職業特色不鮮明,學生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
財務管理專業課程的案例素材都是專業教師編寫的,企業行業沒有參與進來,因此,編寫的案例素材與實際崗位工作過程匹配度不高,與經濟生活也對接不上,由于缺乏規范、有職業針對性的教學案例,因此,這些案例無法有效滿足職業學校學生專業學習的需要,無法點燃學生對今后自己職業崗位的激情,難以讓他們有主動積極的職業姿態,有高度職業敏感度,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專業學習效果,也影響了專業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更影響了專業課程的改革效果,導致教師和學生雙方的教學積極性均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影響了課程實施的效果。
(四)課程評價不科學,忽視評價對學生的積極導向
傳統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評價主要是終結性評價,用一張考卷考核、評價所有學生成績,從根本上忽略了學生的智能差異,這對學生既不公平,也不科學。美國霍華德·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提醒我們:“不能單以考試成績論優差,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不只是科學家、明星,也可以是高技能勞動者”。為此,這種課程評價方式沒有充分體現專業課程評價的科學性、公平性和導向性,且這種只重視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忽視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情感、職業體驗發展的評價,容易造成學生高分低能,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專業情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二、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建議
針對傳統課程中的問題,需要教師創新職教理念,轉變課程觀念,樹立正確的課程理念,即由“以師為本”轉向“以生為本”,以“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為指導,對現有的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對原來課程進行重大的創新和變革。以促進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自我發展和自我創新的能力。
(一)合理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整合課程內容,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高職財務管理專業教育是培養高技能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它與經濟發展聯系最緊密、最直接。職業學校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要以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為依據,以“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為統領,以著重培養“學生能力”,對課程進行合理的配置,形成“多元整合、動態優化”的課程體系,要圍繞職業能力構成要素或職業能力實現所需的知識與能力,設置各門課程。構建動態運行機制,注重吸取現行多種課程理念之所長,適時增刪課程內容,將課程設置納入按需增減、隨機組合的動態變化之中,使其更貼近時代要求,以利于學生適應動態的職業能力,從而滿足動態社會的多方位需求,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財務管理專業那樣,去追求課程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應將與專業實際應用聯系密切的理論講清、講透和講夠,這要求教師能根據專業實際應用和職業崗位要求,進行具體、準確的分析,掌握好“理論必需、夠用”標尺,將淵源性原理以及純理論的內容作適當刪減。這既能增加理論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又能使專業課程的教學課時有彈性。同時,在構建本專業課程體系時,既要遵循客觀的教學規律,又要賦予其新的內涵,并考慮到學生特點,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突出他們的技能系統訓練,彰顯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通過模塊化組合教學的形式將培養目標及人才規格具體化,協調好模塊之間關系,使之既具有邏輯性又富有彈性,并經反復教學實踐檢驗,以促使所培養的學生與社會需求相一致,從而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開發特色化校本課程,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教材的優劣直接關系著教學的質量。為有效發揮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促成“不需要教”的教學目的的實現,教材建設正成為適應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路徑。為此,葉圣陶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還要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較好的科研能力。對此,教師應以“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思想為指引,制定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標準,在此基礎上積極參與教材的編寫和校本教材的開發。對如何建設教材,葉圣陶指出:“一是重視教材編輯的時代性,二是注重教材編輯的針對性”,教師“要設身處地于教學活動中,考慮怎樣才能讓學生心領神會。”為此,職業學校教師要探索構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專業課程教材教法和學法體系,根據學生生源素質情況、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在調查研究和對勞動力市場科學預測的基礎上,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條件、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需要,采取多主體合作的方式開發校本課程,并從職業崗位的要求分析入手,以職業標準為軸心來編寫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訓練體系,在教材編寫邏輯上,按照專業課程的內在邏輯組成結構鏈,由簡單到復雜,層層深入,使得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深刻而有效。在教材編寫形式上,注重學生的接受性、新穎性;在教材編寫體例上,力求科學性、趣味性,在教材編寫內容上,體現經濟生活時代性、通俗性、實用性,注重學生的職業活動訓練,便于學生領會和掌握,有利于喚醒他們沉睡已久的學習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使校本教材成為學生“營養之資”。
(三)變“教”為“導”,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葉圣陶先生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就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向教師們傳授了教法之道:“教是為了不教”,即要求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如何在教的過程中實現不教,其關建是教師怎樣教、如何指導學生學,而實現這一境界的根本途徑,葉圣陶先生指出是對學生的啟發誘導,為此,職業學校學要改革教學方法,教師不僅要給學生知識,更要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他們汲取知識、探求知識的能力。教師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如案例教學法、民主討論法、實訓教學法等。(1)案例教學法:以案例情節為線索,教師把學生引入職業工作的“現場”,通過讓學生在職業活動過程中扮演職業的角色,讓他們體驗職業工作的實戰過程, 通過案例的層次設疑,讓學生自己探索創新,發揮他們的主體意識,促使他們積極思考,變被動聽課的過程為積極思索,提高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2)民主討論法:其核心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能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催化者、傾聽者,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角,在討論中把學習問題引向深入,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給予有力的引導、指導、誘導、輔導,激發他們主動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由學會變為會學、同時也為課程教學創造了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在這種氛圍中,逐漸提高職業素質,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的方法。(3)實訓教學法:讓學生邊動手邊學習,從抽象的理論知識中走出來,到形象、具體的實踐中去,在實踐中去探索未知,辨析真偽,歷練技能,從中獲得正確專業知識和熟練的職業技能。通過變革教學方法,變“教”為“導”,變“教”為“學”,促使學生做到“會學”“會做”,從而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目的。
(四)精編案例素材,增強學生職業體驗
葉圣陶“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下的學生觀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即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讓他們 “會學” “會做” ,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案例教學在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教學可發揮積極有效作用。為此,財務管理專業課程在案例編寫時,首先,要充分考慮職業學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特征,在案例選取時,考慮案例資料針對性、啟發性、典型性、借鑒性、綜合性,做到恰當有效。教師通過恰當的教學案例能有效引導和啟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職業體驗;用典型教學案例來說明專業課程的共性,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針對性的教學案例,突破課程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使學生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有較透徹的理解和感悟;用綜合性的教學案例,將所學專業理論融會貫穿于職業工作中,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意識等。其次,案例素材的內容要精當,既不能內容太少、太簡單,以區別于一般的練習題,又不能內容太多、太復雜,使學生對完成案例分析產生畏難情緒,而達不到案例學習的目的。為此,學校應建立專業課程教學的案例庫。其素材可通過以下幾個方式取得:一是教師利用假期下企業鍛煉,收集實際工作中的專業資料,加工設計成符合學生需要的學習目標案例,二是教師利用學生下企業實習收集資料,依據課程內容,參考有關資料,設計教學案例,三是教師針對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熱問題,結合課程內容,編寫、設計教學案例。四是通過緊密的校企合作,讓企業為學校提供教學案例。最后,豐富案例素材,應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不斷加以修改和調整,與時俱進,以增強學生對職業發展的適應能力。
(五)構建“以生為本”的多元化課程評價體系,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課程評價是課程改革的關鍵,也是課程改革的瓶頸,如何評價呢?葉圣陶說過“探索科學的評價辦法,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發展。”為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發展,需要改變傳統的由教師絕對權威的、唯一的評價方式——“師本”評價觀,轉變為“生本”評價觀下的立體多方位評價體系,即評價主體多元化,如師評、小組評、互評、自評;評價方式多元化,實行理論考核、實訓考評、答辯、作業評定、完成具體項目或任務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突出的實踐能力的考核;評價過程多元化,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也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關注他們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實踐的創新能力、職業情感和價值觀的發展狀況和趨向,關注他們搜集信息、資料和分析運用信息、資料的活動過程、能力、表現。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元化課程評價體系,其目的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生的個性差異化發展,尊重學生個體的與眾不同,尊重他們的任意一種智能,并為不同智能結構的學生提供發展、成長的環境和機會,鼓勵他們張揚個性,迸發活力,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主動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以多元化的評價激發學生的潛能,恢復他們的自信,促進他們積極主動的發展。
總之,職業學校在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改革中,應以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思想為指導,樹立正確的課程理念,創設適應學生優勢智能結構發展的條件,通過開發特色化校本教材,精編案例素材,增加學生職業體驗,改革教學方法,構建促進學生發展多元評價體系,提升教師實施課程的能力,建立職業教育課程不斷創新的有效機制,就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切實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郗希娟.葉圣陶“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之語文教育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2] 任蘇民.“教是為了不教”隱含的教育智慧[N].中國教育報,2014-1-17 .
[3]葉圣陶著,劉國正主編.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母小勇,薛菁.課程評價:從學業成就評價走向學業評價[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3).
[5]葉圣陶研究會.葉圣陶研究論文集[C].北京:開明出版社,1991.
[6]郝加加.獨立學院財務管理專業職業能力框架構建[J].商業會計,2015,(13).
[7]任蘇民.葉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宋小萍,女,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旅游與財經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與職教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