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宏
摘 要: 高中歷史課程是一門內容面相當廣泛的課程,它涉及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對學生的學習記憶有一定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活生生的歷史事件缺乏鮮活的歷史氣息而變得枯燥無味。如何讓高中歷史課程更好地貼近學生的實際,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及當今社會的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生活化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和最原始的出發點。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歷史特點 生活化教學
一、概念的界定
從字面解釋“生活”是指我們為生存或發展而在日常中進行的各種活動,它包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事情,它是人們為維持生存與發展而不可或缺的必需活動。從教育學角度講“生活”是一種觀念,即人們進行社會活動,參與社會現實的一種日常活動。陶行知在《談生活教育》時指出,生活教育的內涵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化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其具體內涵即教師在教學中要從社會生活的情景出發,以一些生活實例、生活現象等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此氛圍中利用生活現實及生活經驗,思考、探究、分析、發現并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其主要目的是注重學生的整體發展,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使學生在將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連接的基礎上,充實學生的生活體驗。
二、高中歷史教學的特點及教學中缺乏生活氣息的原因
“歷史”據《辭海》的解釋是指,一切事物過去發生、發展的全過程。簡單地說歷史是指一切過去了的事物。高中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高中教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學生有效了解過去的人類發展過程的學科。高中歷史學科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人們的不同歷史活動及行為,探究他們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結果,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變遷,探究其中的發展規律,并以此思考現實中的各種問題。高中歷史教學針對的是一群生理、心理發育日漸成熟的青少年,他們對生活及學習有一定的自我經驗,在傳統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活生生的歷史事件變成學生死記硬背的壓力,忽視學生的學習經驗,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基于歷史學本身的特點及高中生的身心特點,我認為高中歷史教學中生活氣息缺乏的原因主要包括為以下幾點:1.沒有合理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把握不準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一些教師認為高中生面臨的是高考的巨大壓力,唯有大量的知識記憶,才是考學的第一要務,導致課堂教學枯燥無味,不能將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融合,而只是單純地為教學而教學。2.不能合理組織教學內容。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會適當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但由于對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組織不合理,單純地進行生活材料與信息的堆積,導致教學內容變得索然無味,簡單無趣,這不僅不會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反而使學生產生不好的想法,即歷史學習不過是日常生活的重現,而對學習的重難點理解不清,導致思維混亂,基本的邏輯能力得不到培養。3.教學方法使用不當。由于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及經驗理解不清,容易從自身角度思考、理解學生,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處于一種遠離實際與社會生活的情況,學習變得枯燥無味,最終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三、生活化教學實施應用的意義及原則
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學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生活、做人,讓學生在歷史中理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活化教學理解正是適應這種教學改革的要求的一種新型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理念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1.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高。歷史是一門既展現過去,又與現實緊密結合的學科,在歷史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將過去與現在有效結合起來,增強學生以史為鑒的意識,提高學生歷史洞察力及社會使命感,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2.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化教學將學生學習歷史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學習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增強歷史學科的情趣,使學生在一種體驗生活的輕松環境中進行知識的掌握,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3.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轉換。傳統高中歷史教學中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不僅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及健全人格的發展,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參與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互相交流合作,在實踐中學習,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生活化教學實施的方法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首先要對教學目標進行生活化的設計,然后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選取,具體的實施方法包括以下幾種:1.生活化情境的創設,進行問題探究。在教學中設計問題,可以縮短教學與現實的距離,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2.生活化角色創設,利于學生體驗情景,感受教學內容。只有真實體驗了歷史中的角色,才能對歷史事件有更貼實的理解。3.創設生活化的參與情境,讓學生真實參與實踐情景。在情景參與中,讓學生成為歷史的真正決策者,從而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
參考文獻:
[1]牛利化.“回歸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學省察[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2]郭元祥.生活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礎教育論綱[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關文信,主編.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