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楠
摘 要: 教學設計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特殊認識活動,避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以達到教學目的。本文從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方面闡述了基于小組合作探究模式下的《產科學及護理》中妊娠生理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關鍵詞: 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設計 《妊娠生理》
教學設計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特殊認識活動,為達到教學活動的預期目的,避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必須對教學過程進行科學的設計[1]。問題小組合作探究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涵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實施優幫差的教學策略,在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效率,發揮優勢互補[2]。
1.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根據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助產崗位能力分析、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及《產科學及護理》課程標準,確立教學目標:能說出排卵、受精、植入的概念并歸納不同月齡胎兒發育的主要特點;能按系統描述妊娠期母體的主要生理變化;能為妊娠期婦女提供適當的護理及健康指導;初步嘗試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了解探究過程。重點為妊娠期母體的生理變化及常見癥狀及護理,難點為胎兒的發育特點、妊娠期母體的生殖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變化。
2.學情分析
學生即將面臨實習,已經開始嘗試小組合作學習,能初步利用各種途徑收集信息,并熟練應用智能終端,為本次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3.教材分析
《產科學及護理》是助產專業重要的專業課程,是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和工作的基礎。妊娠生理是正常妊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習異常妊娠的前提。妊娠生理內容較多,知識零散,學生在學習本單元時雖然較感興趣,但是缺乏耐心。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耐心和效率,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指導學生參與問題的形成并嘗試解決問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以小組合作為前提,引導學生進入對問題的探究,注重探究的過程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步驟為:進入問題情境,通過提問分解影響因素,提出假設,收集資料,對假設進行驗證或確認,對問題做出合理解釋,為了使教學更貼近臨床,本次課的授課場所為母嬰護理實訓室。
4.教學過程
4.1課前學習。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平臺查看學習公告,下載任務單,并完成任務單上的任務。小組合作網絡學習,網絡學習平臺交流學習技巧,分享經驗。常規課前實踐,收集妊娠期相關的生理改變和臨床癥狀,將課前學習成果打包上傳至學習平臺,并填寫反饋意見。教師引導學生的網絡討論,及時答疑,收集學習成果,調整課堂流程。
4.2課堂學習。播放視頻,展示妊娠期變化,提出問題:在她的身體內發生了什么?她會遇到哪些問題,怎么護理?引入如下四個問題的探討。
4.2.1排卵、受精和植入。展示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學生分享課前收集資料的渠道,拓寬學生的信息來源。引導學生自行提出對資料的分類依據,對資料進行初步分類和整理。完成資料的初步處理之后,組織學生匯報主題一的學習成果。學生利用交互平臺自主選擇內容,當堂鞏固。
4.2.2胎兒的發育特點。胎兒的發育位于子宮內部,學生不能直接看見,既往也沒有對此類知識的儲備。因此,采用信息化教學,將抽象不可見的胎兒的發育用圖片和動畫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可以在交互頁面反復觀看,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四周為一個單位對胎兒的外形特點和重要器官的發育進行總結。引導總結胎兒發育的口訣,最后利用網絡平臺按照要求完成特點總結。
4.2.3妊娠期母體的生理變化。生殖系統和循環系統變化復雜多樣,是學習的難點之一,以生殖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為例。
生殖系統變化:在進行探究之前,幫助學生確定問題的范圍,是探究學習的第一個步驟。生殖系統組成復雜,指導學生在面對復雜問題時,將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逐一解決。利用動畫,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觀察現象,總結變化,而針對學生的總結提出相應問題,指導學生探究的方向,然后小組分工合作完善資料,進一步強化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學生初步完成探究,對生殖系統的變化做出解釋,利用一段微視頻,將相關內容進行梳理,學生可以在交互平臺反復觀看,強化重難點。
血液循環系統的變化:首先回顧未孕狀態的血液循環變化。通過對比未孕狀態和妊娠狀態血液循環特點,學生總結異同。得出胎盤循環的概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思考胎盤循環會對母體造成的影響。同伴嘗試回答,互助學習。在經過幾輪學生提問和同伴回答之后,學生將問題集中在血容量、血液成分和血壓等方面,提出如下假設。在學生基本確定了探究方向和內容之后,指導學生回顧資料,查閱文獻,網絡搜集,小組討論,分別完成對相關改變探究,最后形成完整的解釋,并鼓勵學生提出假設,課后形成科學實驗小組,同生理教師一起,完成驗證,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利用這樣的方式,對各主要系統的變化逐一進行探討,旨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學會探究的方法。在完成了各系統的探究之后,小組成員互相檢測學習成果。在本主題的學習中,指導學生初步嘗試小組合作探究,主要以教師提問引導思考的方式帶領學生對未知知識進行探究。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則主要以學生的主動提問展開。
4.2.4妊娠期常見癥狀和護理。展示各小組學生課前見習結果,請代表分享實踐經驗。主題四將對臨床常見癥狀進行逐一探究,以下肢水腫為例說明學生的探究過程。
明確現象:妊娠期婦女經常出現下肢水腫。啟發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說明提問的要求,教師盡量能用“是”或“否”回答,幫助學生將相關變量及影響因素分解,逐步確定探究的方向。一系列問題之后,學生提出一個假設“水腫與靜脈受壓有關”,指導學生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小組討論。對癥狀做出合理解釋。在明確了水腫的發生機制后,針對機制,提出合理的護理措施和健康指導。然后對各癥狀逐一進行探究。在完成癥狀的探究之后,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幫助學生學以致用,促進學生的角色轉變。
4.3課堂總結。思維導圖完成課堂總結,總結小組探究的步驟和方法。
4.4課后拓展。分為兩個方面,必做為完成考試平臺的相關習題練習,課后再次臨床實踐。選做為科學實驗興趣小組,完成拓展驗證。
5.教學反思
小組合作探究傳授探究的過程、培養探究的精神,強調集體作用、強化合作精神。信息化教學拓展了教學時空,交互頁面實現了人機互動。運用掌握學習理論,借助交互平臺,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次數,視頻和動畫化抽象為形象。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教師要力爭幫助學生明確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困難和最終想達到的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等形式解決自己的學習問題,充分參與組內合作,讓學生發現其他組員的優勢和自己的價值[3]。
參考文獻:
[1]朱寧寧,謝暉.生命體征測量的教學設計[J].護士進修雜志,2007,03:244-246.
[2]劉長軍.淺議小組合作探究學習[J].新課程學習(下),2015,03:66.
[3]李潔.小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5,06:80-81.